【考古的故事】 馬家窯彩陶 5000年前的歐亞藝術浪潮? 文/記者張欽、張百慧、張玉潔 |2022.01.01 語音朗讀 256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以馬家窯彩陶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圖/新華社以馬家窯彩陶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圖/新華社馬家窯彩陶對後來的三星堆和金沙文化產生了影響。圖/新華社馬家窯遺址發現的陶片。圖/新華社馬家窯遺址的挖掘,證明史前彩陶藝術的存在。圖/新華社馬家窯彩陶上的菱格紋、三角紋,在隔了千里遠的庫庫特尼—特里波利文化彩陶上發現。圖/新華社已回填的馬家窯遺址。圖/新華社 文/記者張欽、張百慧、張玉潔冬日裡,寧靜安詳。五千多年前,這裡的先民用腳下的泥土,將人類史前彩陶藝術推向高峰。近百年前,小山村馬家窯一夕成名,一批批中外考古學家紛至沓來,探索為什麼史前中國彩陶文化的高峰,會出現在蒼涼的黃土高坡上?為什麼遠在東亞的馬家窯彩陶風格,竟與黑海地區、南亞次大陸上的彩陶「撞衫」?如果驅車西進,走進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湟水流域,焦黃紅褐的高山一望無際,宛如連綿排列的彩陶器皿。走進這一帶任何一個省、市、縣級博物館,光彩奪目的馬家窯彩陶一定會映入你的眼簾。濃亮如漆的黑彩、紅彩、白彩,繪製在橙黃色的陶底上,形成靈動的水波紋、漩渦紋、網格紋。罐、壺、盆等豐富的器形和光滑細膩的外表,更讓彩陶多了幾分優雅。彩陶,是馬家窯文化最顯著的特徵。中國大陸對史前文化的科學探索肇始於彩陶的發現,也貫穿著對彩陶的思索和爭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話題之一,便是中國彩陶文化來源之謎。而距今約五千年的馬家窯文化,則為破解這一謎題提供了重要線索和思路。東西文明撞出火花五千多年前,馬家窯文化在西北地區形成,以黃河上游及洮河、湟水流域為中心地帶,迅速發展。一九二四年,瑞典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安特生首先來到臨洮縣馬家窯村的史前人類遺址進行考察,並命名為「甘肅仰韶文化」。剛剛完成河南澠池仰韶遺址發掘的安特生,發現了中國彩陶與中亞和黑海西岸彩陶的相似性,「中國彩陶文化西來說」就此產生。安特生甘肅一行的目的,就是想在這溝通中西的關鍵節點上,找到連接西方彩陶和中原彩陶的證據。一九四○年代,中國考古學家夏鼐重訪馬家窯,認為這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類型,將其命名為「馬家窯文化」。近百年來,對馬家窯文化的深度研究,推翻了「西來說」。「馬家窯文化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一脈相承,是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不斷拓展生存空間的見證,在多元一體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長期研究馬家窯文化的李新偉如是說,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周靜也說,彩陶發源於新石器時代,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彩陶,達到了自仰韶文化以來的彩陶藝術高峰,「彩陶藝術高峰不僅指出現了更高的審美需求,發展出了如水波紋之類的寫實手法,更表明當時已出現以製作彩陶為職業的社會分工。而專業化分工是經濟繁榮、文化發展的重要標誌。」在周靜看來,馬家窯彩陶猶如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西北氣候條件較好,有利於農業和文化發展。這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在上海大學教授林少雄看來,彩陶的出現,意味著筆、墨等基本工具已經「到位」;紋飾的繪畫,更意味著線條的發明。西北黃土高原地區是中國彩陶文化發展的高地。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許多史前文明類型都是以西北地區大量出土彩陶的村落命名的。一些學者表示,不排除彩陶文化對於中華民族藝術基因的塑造性影響。馬家窯文化對中國其他文化類型的影響同樣不可小覷。現有考古成果表明,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自古至今,經過此起彼伏地發展和相互交流,形成一個文化體。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郎樹德說,馬家窯文化早期由河湟地區向西、向南發展,曾南傳至四川北部,對後來的三星堆和金沙文化產生影響;中晚期則往北、向西傳播,曾發展至新疆東部。在許多學者看來,這片西北舞台不僅是中華文明多元互動的重要一員,更承擔了史前「敦煌」般的角色。「馬家窯先民們第一次開闢了西北地區廣大的生存空間,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舞台。」李新偉說,「在這裡,東西方文明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為考古界帶來很多驚喜。」遠隔千里異曲同工隨著科技、環境、材料等多學科介入考古領域,學者從馬家窯文化中解讀出的信息也愈發多采。近幾年,李新偉不僅經常來到甘肅洮河兩岸實地考古,還遠赴數千公里之外的羅馬尼亞、烏克蘭一帶開展工作。這是為了破解一個謎題:黃河上游的彩陶紋飾為什麼會和黑海地區的彩陶「撞衫」呢?以黑海西部和西北部為中心的庫庫特尼—特里波利文化,幾乎在同一時期也出現了彩陶的大繁榮。令人稱奇的是,兩地彩陶在紋飾和器型上都高度相似,風格相近,它們常運用弧線三角和平行斜線的組合,也都做陶塑人頭像。河北師範大學教授湯惠生說,從紋飾、器形推測,馬家窯文化與印度哈拉帕文化也可能存在交流互動。因為各自的彩陶上都繪有菱格紋、三角紋等。遠隔千里的兩種文化在器物蓋子形態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探索彩陶之路緣起這一樁樁史前「撞衫」事件,激發了考古學界對於「彩陶之路」的興趣。這是偶然巧合,還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果?遠在絲綢之路出現之前的史前時期,是否就有一條「彩陶之路」,引發過橫跨歐亞大陸的藝術浪潮?按照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的定義,「彩陶之路」是史前時期以彩陶為代表的早期中國文化和早期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之路,包括順此通道中西方文化在金屬器、農作物、家畜、宗教、藝術、思想等諸多方面的交流。其中,彩陶從西到東的影響至少可達中國甘青地區,從東向西的影響至少可到中亞南部和喀什米爾地區。韓建業認為,「彩陶之路」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是絲綢之路的主要前身,對早期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過重要影響。「絲綢之路沿線多國都有彩陶文明的出現,都有相似的文明形式和文化表達。這為絲綢之路的連接和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礎。」李新偉說。引進新技術、新理念期待世界的目光數千年前,從洮河沿岸到黑海沿岸,史前人類相距萬里、天各一方。他們沒有現代交通工具,更沒有手機、衛星,是如何實現密切的交流互動的?「彩陶之路」究竟是一條貿易之路、技術傳播之路,還是先民遷徙之路?許多學者表示目前難以給出確定回答。因為在兩大文化體之間的中亞地帶,尚未發現起到橋梁作用的文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表示:「究竟是文化的直接影響,還是不同地區人們的心智發展到了相同的水準?就目前來看,傳播路徑還存在缺環。」多位受訪學者坦言,史前文化還有許多謎題待解,史前記憶需要共同喚醒。相似的彩陶文化背後,是相似的農業社會。庫庫特尼—特里波利文化和馬家窯文化是歐亞大陸兩端史前農耕文明的代表,就像「量子糾纏」一樣,幾乎同時興起、同時衰落。然而,前者的農業社會在解體後逐步形成了畜牧經濟和遊牧經濟,而後者通過與其他地區的互動,在吸收畜牧經濟的基礎上形成穩定的農業經濟,並最終形成多元一體的獨特文化。「造成兩大文化相似性的原因,以及兩個相似文化體走上不同發展歷程的原因,都值得深入探究。這是一個世界性課題。」李新偉說。基於對同一謎底的渴求,中國大陸與羅馬尼亞的考古學者曾對羅馬尼亞一處農業村落遺址進行聯合挖掘。近幾年,中國大陸考古學家還對土庫曼斯坦的納馬茲加文化彩陶展開研究,探討其與中國彩陶相似的鋸齒紋。在中國大陸專家「走出去」的同時,許多海外專家也被「請進來」。近幾年,來自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印第安納大學等多家國外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也來到黃河上游,與中國專家一道進行考察。李新偉表示,馬家窯文化和中國大陸西北地區考古工作是當今中外合作的重要窗口。「我們希望,相關國際合作在為我們引進新技術、新理念的同時,也讓這項地區研究放在更具國際化的背景下展開——既面向大陸的中原地帶,也面向遼闊的亞歐草原。」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綠色天津的捨與得 下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湘西峽谷奇觀 雲中天橋串起「幸福」「家庭」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退休之後2025.05.01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