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羿進(左4)以及「績優捐血人代表」劉駿耀教官(左3)。圖/台灣血液基金會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身為海洋性貧血患者,杜羿進從確診的那一天開始,他的生命與輸血畫上了等號,輸血整整滿30年,年平均80袋、年平均輸血量2萬C.C.,匯集至少2400名捐血人、60萬C.C.血液。劉駿耀教官在15歲就讀中正預校時,看著學長及同學們捐血就相當羨慕,身為軍人,視「利他」為應盡義務,期待著滿17歲就能捐血;他從17歲捐到45歲,一直以來都特別注意自己的飲食與健康狀況。
今年「捐血月」記者會,邀請台灣海洋性貧血協會理事長盧孟佑醫師,與用血30年患者杜羿進,以及「績優捐血人代表」劉駿耀現場分享;3級警戒時期,需要定期輸血的海洋性貧血患者,因全台缺血,須延長輸血周期,更深切體會捐血的重要性,也特別感謝捐血人身體力行「捐血一袋,生命之愛」的真義。
他分享捐血觀念 向下扎根
「捐血不難,只要有時間、條件符合,人人都可以做到。」固定捐血超過28年的劉駿耀,太太曾因為開刀輸血、岳父早年也曾經用血,尤其是在血液捐供系統還不夠健全的年代,輸血常常讓家屬費盡心力;「身為受血人家屬,捐血自是當仁不讓」,擔任桃園高中教官一職後,也常帶學生捐血,他認為及早給年輕人正確的捐血觀念,養成定期捐血的習慣,就會是一批穩定的捐血人。
劉駿耀的兒子滿17歲就去捐血,當做生日禮物;女兒目前念護理,等到17歲,也要開始捐血,是都很支持捐血的模範家庭,他強調,「捐血是助人志業,希望能向下扎根」。
今年11月底,劉駿耀更獲得「2020年度績優捐血人代表」,接受蔡英文總統接見表揚。他表示:「期望藉由我的努力與推廣,凝聚更多人的力量,讓善的循環持續擴散。」
台灣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侯勝茂表示,2020年疫情盛行的時期,全國捐血量曾大幅降低了10%以上;2021年因為疫情影響,募血工作更加艱難.過年長假即將來臨,更需要捐血人回到捐血的行列,持續定期捐血,他呼籲年輕人別忘了「先捐血,再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