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前線】 培養孩子的覺察力

文/林彥佑 |2021.12.24
1816觀看次
字級
前陣子,北台灣發生了一場大地震,許多民眾紛紛採取各種避震措施;再稍早之前,虎豹潭事件也奪走了幾條寶貴的生命。倘若我們能教育自己,也教育孩子「覺察」的重要,或許可以減少更多憾事發生。 圖/123RF

文/林彥佑

前陣子,北台灣發生了一場大地震,許多民眾紛紛採取各種避震措施;再稍早之前,虎豹潭事件也奪走了幾條寶貴的生命。倘若我們能教育自己,也教育孩子「覺察」的重要,或許可以減少更多憾事發生。

就以虎豹潭事件為例,雖然事後再多的遺憾與言論,也無法彌補已逝的過往,但卻能成為未來的警惕。例如,若看到溪流逐漸變濁、變急,就有可能是溪水暴漲的前兆,這便是一種生活的「覺察」。

又比如,大地震前可能會有一聲地鳴,如果警覺性夠高,也許就能適時保命;又如颱風前方風向會轉變,能見度也會變好,警覺性高的人就知道,再過不久就會狂風暴雨了。我們若能提醒孩子,感受到「徵兆」時就要提升危機意識,或許便能安然度過危險。

若把「覺察」運用於我們和孩子的互動中,亦是如此。

我們可以教導孩子「察言觀色」,在大人還沒有真的生氣前,可以先觀察師長的表情、說話語氣、手勢,為後續發展先做預防;又或者在觀察孩子的學習態度時,若發現某個孩子怎麼上課經常趴在桌上、上學總是遲到、聯絡簿的小日記出現負面想法,就可以從這些細微處去留意可能的訊息;而當家長經常表達對學生的關心時,也可以初步判斷,家長是願與參與孩子的學習的。

每一個事件的發生,必有其因。見微知著,從小處防範未然,對於班級經營的推展,亦會有相當的幫助。

推動新課綱的這幾年,我們更重視孩子的覺察能力,包括看到一棵樹、一片雲、一張桌子、一盞燈,可不可以感受到什麼?甚至是難度較高的,例如:看到校門口突然來了大批人力,可能代表什麼?今天突然沒有作業,背後原因又是什麼?學校設計了耶誕節活動,主要想傳遞什麼訊息?這些都是培養學生覺察、思考與感受的方法。

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我的課堂總會有更多覺察型的體驗活動。「覺察」包括五官的感受和內心的觸發,更包括了尊重、包容、同理等生命教育及人道關懷;再進一步引導,則可以延伸到身體力行的「實踐」行為。這些都不是主要考科所會教授的內容,但卻是孩子需要具備的能力。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愈來愈欠缺對外界的感受力了。因為電子產品的出現,讓許多孩子沉迷於手機、平板,對外在的好山好水、蟲草花鳥或周遭的人事物往往「無感」,也找不到足以感動的地方。

其實這正是一個警訊,代表孩子只聚焦於「自我」,間接造成一種「自我中心」的態度與人生價值,對於未來的生涯、處事甚至人格,都會有相當程度的負面影響。

就以歷來的許多大考、語文競賽的寫作題目來說,「青銀共居」、「在傳統習俗中我發現什麼」、「我想開設一家這樣的店」、「體諒別人的辛勞」、「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我們這個世代」、「人生,是一場尋找」、「台灣關鍵字」……其實都含有「覺察」、「感受」的成分,而當孩子對生活的感受性不夠時,又如何下筆成文呢?

因此,在一個社會環境遽變、生活日新月異的時代,打開孩子的心房、放寬孩子的五感,培養他們對生活及未來的覺察力,絕對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