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香海圖/清代/姚文瀚/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星雲大師
(六)實踐心田識海的淨土
拔除我們心田裡的雜草,讓功德的禾苗生長茁壯,並把八識的身心放大至廣大無邊。
怎樣才能莊嚴心田識海的淨土?只要去掉自私的心,就能建立我們心田識海的淨土。
有些人拿水果、餅乾到寺廟裡去拜拜,看到佛前已經有供物,便把別人的東西挪到旁邊,而將自己的供品放在中間。我們必須去掉這種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自私心,所謂化自私而公正,化黑暗而光明,化汙穢而清淨,化狹小之心而予以擴大,這樣的心田識海就是淨土。
四、人間淨土的理想藍圖
阿彌陀佛有西方極樂淨土,藥師如來有東方琉璃淨土,毗盧遮那佛有清淨法身自性淨土,彌勒菩薩有兜率天的兜率淨土,甚至維摩居士也有他的唯心淨土。人人都有佛性,但我們的淨土又是什麼呢?我為現代社會描繪的人間淨土的理想藍圖是:
(一)平等包容是我們的淨土
平等很寶貴,包容更寶貴。今日的世界,種族之間不平等,大國小國之間不平等,甚至男女也不平等,貧富更不平等……在現實的世界裡,由於不平等的事情太多,因此,是非、煩惱、仇恨、紛爭才會不斷的發生。
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等正覺的那一刻,開口第一句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與眾生原來是平等的!
我們如果能感受到自己與三世諸佛的本性是無二無別、平等相同的,自然會自尊自重,把別人看成是未來的諸佛。《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將來皆當作佛。」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尊重別人的人格尊嚴,世間自然不會有紛爭發生。
平等重要,包容更重要。世間上有很多事物相歧,如見解思想的不同,生活習慣的不同,語言文字的不同,以及其他種種的不同。我們要有容納異己的心胸,有容乃大,大才能共存共榮;有各種不同現象的存在,才能顯出這個世界的多采多姿。
「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竹子一根一根的密集生長,流水還是一樣潺潺流過;無論山多麼的高聳天際,也不妨礙白雲飄過長空。不管世間的人怎樣阻礙我,假如我們能像水一樣柔軟,像雲一樣逍遙,就可以隨緣自在精進向前。所以,世間給予我們的阻礙,不要太計較,只要自己有平等心與包容心,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提婆達多雖然一再和佛陀作對,甚至三番兩次設計陷害佛陀,但是有一天,提婆達多生病了,群醫束手無策,佛陀還是親自前往探視。
佛陀的弟子問道:「佛陀,提婆達多屢次陷害您,甚至要把您殺死,您為什麼還要幫助他?」
佛陀回答:「如果我們只對某些人友善,卻把其他人當做敵人,這是不合乎道理的。眾生平等,每個人都想擁有幸福快樂,沒有人喜歡生病和悲慘。因此,我們必須對每一個人都慈悲。」
佛陀來到提婆達多的病床邊,對他說:「如果我真正愛護始終想傷害我的堂兄弟提婆達多,像愛護我的獨子羅睺羅一樣,我堂兄弟的病立刻就痊癒。」說完,提婆達多的病果真不藥而癒。
佛陀轉身對弟子說:「大家要知道,佛陀視一切眾生都如獨子羅睺羅,佛陀對眾生的愛是平等無私的。」
佛陀在經中曾經說到提婆達多是他的善知識,在佛陀心目中,愈是頑劣的眾生,愈是要以慈悲度化他,因為佛陀視重病眾生如佛子羅睺羅,怨親平等,給予無盡的關愛。佛陀對眾生的愛,即是如此的平等無差別。
從平等的觀點來看,我們的五根手指頭誰是第一?個個是第一,通通都有用。一隻手如果只有一根手指,它是沒有力量,起不了作用的。一定要五指並存,才成為一隻手,團結合作成為拳頭,才有力量。同樣的,眼耳鼻舌雖同在一體,但必須分工合作,才能成為健全之體。所以,大家不必爭我第一、我最好、我最大。只有團結、互助、平等、包容,為我們的社會、國家,建設一個更光明、更美好的明天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平等、包容,是我們的淨土。
(二)自由民主是我們的淨土
不少人都想到西方國家去,例如美國、加拿大;歐洲如英國、法國、德國等等。以美國為例,美國是個自由民主國家,這種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也表現出大乘佛教的根性。在大乘佛教裡提到要實踐六波羅蜜,才能得度,他們就有這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精神。
例如,肯布施,他們不但幫助國內的老弱傷殘,對失業貧病也有救濟,全世界更有不少落後國家,持續獲得救助。人民非常守法,可以說是個法治的國家,人人遵守法律,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就是一種持戒的精神。他們也能忍耐,像排隊,不管隊伍再怎麼長,也不會任意插隊,更不會爭先恐後,處處顯得從容不迫,那種忍耐的修養令人敬佩,也因此交通秩序十分良好。
人民在休閒時活潑,但工作時一定全力以赴,充分表現精進不懈的精神。此外,禪定工夫也很好,無論搭飛機或坐火車,到哪裡去旅遊,都是靜靜的,不會任意吵吵鬧鬧,隨時處在禪定的境界中。因為有智慧波羅蜜,所以他們的科學,乃至社會人文都相當發達。現今追求自由民主的我們,每一個人也應該在生活中努力實踐這六度的精神。
自由民主是現代社會的中心思想,也是人類追求的生活方式。早在二千六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就具有這種自由民主的思想。
佛教講「業」,業是最自由的,自作還是自受。一個人作惡犯罪,佛祖也不能保佑他;一個人作善事有功德,任何人也無法打倒他、貶損他。業,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的行為、語言、思想所造下的一切,都會成為業,自己所作的自己負責,這不是很自由嗎?
佛陀也非常民主,他的姨母大愛道比丘尼,做了兩件衣服送給他,他只肯接受一件,另一件則轉送給僧團的大眾。他常說他只是大眾中的一員,這正是佛陀真正民主的地方。所以,只要實踐佛法,就是實踐了自由民主。
不過,自由民主這麼好的名詞,也有人隨便濫用,只顧自己的自由,不尊重別人的存在;高喊民主的口號,卻處心用計妨害別人、打擊別人、破壞公益,這些都不是自由的真義。
無論在哪一個地區、哪一個行業、哪一個團體、哪一個國家,甚至哪一個人,都是需要自由的。而每一個人思想不一樣,習慣也不一樣,需要也都不一樣,這許多人相處在一起,即使是家庭中的眷屬,也沒有辦法使大家的思想習慣相同。思想不同,最好的辦法是彼此要互相尊敬,互相包容,這才能彼此互相存在。
唯有尊重他人的自由,彼此相處才能和諧。有的父母只有一個兒子,對兒子的婚事管得太過分,兒子有了對象,卻不允許他們結婚,禁止兒子與女方來往;或者只有一個女兒,偏偏不讓女兒嫁給他心目中的對象,像這樣的父母,太過於管制兒女的婚姻,往往會產生反效果。
有時候,做父母的看到年輕的兒女不能和自己一樣的信仰佛教,反而去信基督教,就想盡辦法要把兒女的信仰轉過來。當然,運用一種方便,使家庭能有相同的信仰固然很好,但是如果沒有方便,反而使家人因信仰而感情破裂,這也是划不來的。
有個初學佛的青年,他學佛的觀念是標榜自由民主。有一天,一位老法師走過來,這個青年竟然沒有行禮,睬也不睬。老法師走上前去問道︰「年輕人,我來這裡,你怎麼都不站起來跟我行禮,表示歡迎呢?」
青年學著「禪語」道︰
「我坐在這裡歡迎你,就是站起來歡迎你。」
老法師上前打他一個耳光。青年很生氣的問︰
「你為什麼打我呢?」
老法師輕言慢語的說︰「我打你,就是不打你!」
坐在那裡,不能表示歡迎,或是妨礙別人,都不是自由的真義。我們學習自由民主,必須多受一些教育,多接受一些佛法。淨土很美好,但真正的自由民主,才是我們美好的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