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子手札 打鑼鼓的鮕鮐兄是誰?
圖/玉子
文/玉子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兒歌,你聽過一首閩南語童謠〈西北雨〉嗎?這首童謠敘述著台灣早年的農耕日常,其中有一部分的詞句是這樣唱的:「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欲娶某,鮕 鮐 兄拍鑼鼓,媒人婆仔土虱嫂……」在西北雨不停下著的時刻,鯽魚要娶老婆了,鮕鮐大哥為他敲鑼打鼓,而這樁婚事的媒人婆則是土虱嫂嫂。
說到這裡,「鯽魚」和「土虱」我們都還算聽過,但是「鮕鮐」究竟是什麼魚呢?原來,鮕鮐指的是七星鱧。不過,在介紹七星鱧之前,得先說明牠所隸屬的家族──「鱧科」魚類,擁有什麼樣的特色。接下來,我就簡稱牠們為「鱧魚」。
特殊鰓器 親魚護幼
鱧魚相較於台灣其他淡水魚,個性較為凶悍。有人認為牠們的頭部像蛇,因此稱牠們為蛇頭魚。鱧魚擁有特殊的呼吸器「上鰓器」,這使得牠們可以直接探出水面呼吸,離開水也不會因為缺氧而快速窒息。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在鱧魚身上觀察到護幼行為。小魚還不夠大的時候會成群活動,而家長魚則會待在周邊守護牠們。像我我有次在宜蘭一處環湖步道,發現一群不認識的小小魚,正疑惑牠們的身分時,一旁的家長魚就游了過來──是體型較大的外來種「泰國鱧」!還好我沒有把手指伸下去。
魚尾扮眼 迷惑天敵
身在台灣的我們,有機會觀察到4種鱧科魚類──原生種的七星鱧和斑鱧,以及泰國鱧和魚虎2種外來入侵種。如今外來種幾乎占據了南部的溪流與水庫,再加上水質汙染,想看到原生種的七星鱧已經很不容易了。七星鱧之所以在童謠出現,也許反映著牠曾經遍布各地水田,與農人的生活十分靠近。
其實,「鮕鮐兄」可不只出現在童謠中呢!七星鱧身上有個醒目的特徵,是尾柄處的藍黑色圓斑。關於這個圓斑,民間流傳著一段傳說故事。相傳早期農民若要判斷古井的水質是否乾淨,就會丟一條七星鱧下去,魚沒事的話水質就沒問題。土地公為了表揚七星鱧做水質把關,於是在牠的尾巴蓋了一個「好寶寶印章」,好讓後人記得。
不過,印章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土地公外出迷路,七星鱧好心為他領路而獲得的。
從演化生態學的角度來看,七星鱧尾巴上的圓點可能是種擬態,讓天敵誤以為是眼睛、瞄準錯邊,牠就有機會逃過一劫了。
許多原生魚類如鮕鮐兄都曾是早期農村生活的一部分,先人將牠們擬人化寫進兒歌,被人們歌唱至今。然而,這些原生魚類現今卻面臨著生存危機,我們應該試圖解決外來種與棲地環境的問題,別讓鮕鮐兄只存在於童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