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世界圖(局部)/清代/丁觀鵬/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
文/星雲大師
三、如何建設人間淨土
請問:「你住在哪裡?」
當然,大部分的人住在家庭裡。家庭中的成員很多,雖然都是父母、兄弟姊妹等親人,但思想、見解與生活習性,還是會有差異,有時難免不調和。除了家庭,其餘的時間大部分都在機關、公司或工廠上班,與其他的人在一起共事。為了工作上的分工合作等協調,偶爾發生磨擦也是在所難免。再問大家住在哪裡?進一步深思,可能會說住在金錢裡,因為處處都要花錢,時時都想要錢,金錢讓我們患得患失,身心不安。還有,也住在感情、愛情裡,感情固然溫馨甜美,但是帶來的是非、煩惱、痛苦更多。可以說,每天居住的地方都不是很安全、很美好、很愉快,因此許多人才說要住在淨土裡。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每一尊佛有每一尊佛的淨土。釋迦牟尼佛以三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來完成他的淨土;阿彌陀佛以四十八大願,來實現他的極樂淨土;東方藥師琉璃佛以他的十二大願,來成就東方琉璃淨土。一切諸佛如來及聖賢,都以他們的慈悲願力,來完成他們的淨土。
那麼,我們要如何建設自己的淨土呢?
(一)實踐眼耳鼻舌的淨土
當我們眼睛看到世間種種不慣的事情,就想「眼不見為淨」,但是,實際上心裡卻無法清淨。我們不是聾子,對於刺耳之音、逆耳之言,不得不聽。所以我們要實踐人間淨土,首先要把眼、耳、鼻、舌的淨土莊嚴起來。
經常以慈悲的眼睛視眾生,予人關注、給人溫馨、對人瞻仰。要常說良言美語使人歡喜,說幫助慰勉的話,說有建設性的話,說鼓勵讚美的話。時常面帶微笑,流露慈悲,布施祥和。佛教有首偈語說:「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心上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如此,人人都具有慈悲的眼睛,溫暖的微笑,以及善良的心地,不就是人間的淨土嗎?
(二)實踐行住坐臥的淨土
如果我們的行人車輛,都能遵守交通規則,不爭先恐後,不違規犯法,一切都守秩序,就是行的淨土。日常生活裡,能夠做到舉止安詳、進退有禮,一切落落大方,就是行、住、坐、臥的淨土。佛教講四威儀,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如果能持之以恆的實踐,則行住坐臥,舉手投足,處處都是淨土。
有一個初學青年請教趙州禪師:「我是剛入門的求道者,誠懇地請求老師給與一些特別的指教。」
趙州禪師說:「你吃過早飯沒有?」
「用過了,謝謝。」
「那麼,去把自己的食器洗乾淨吧!」
「洗乾淨了。」
「把地面清掃一下吧!」
初學青年終於非常不歡喜的說道:「難道洗碗掃地之外,老師就沒有別的禪法教我嗎?」
趙州禪師也很不客氣的說:「我不知道除了洗碗掃地,還有什麼禪法?」
禪,離開不了生活。穿衣吃飯是禪,搬柴運水也是禪,一個人不把生活照顧好,禪要安住在什麼地方呢?碗不洗,地不掃,生活問題都解決不了,生死怎麼能解脫?又哪能有淨土?
(三)實踐人我和諧的淨土
人與人之間的不愉快、不融洽、有誤解、有怨隙,大都由於彼此之間,有著一道無形的鴻溝及高牆,使人際關係日漸疏離隔閡。所以,人與人之間必須加強溝通、交流,增進諒解、同情、友愛、互助。彼此交往,也要開誠布公、禮尚往來,常以幽默做潤滑劑、開心果,才能化解彼此緊張誤會,增進團結合作。如此,淨土即在人我之間。
松雲禪師出家學道後,因為掛念年老的母親無人照顧,就自己建了一間精舍,帶著母親同住。
松雲禪師每天除了參禪打坐,就是幫人抄寫佛經,賺些生活費用。有時上街為母親買點魚肉,街上的人總指著他說:「你們看那個酒肉和尚!」
松雲禪師不去解釋,因為他不介意別人的閒言閒語,但他母親放不下別人的批評,因此也跟著出家食素。
有一天,一位美麗的小姐在路上遇到他,為其莊嚴的儀表攝受,請他到家中說法,松雲禪師沒有推辭,認為說法是好事,但是,事後別人傳言,說有人親眼見到松雲禪師到妓院去嫖妓。
於是,鄉人搗毀他的禪舍,趕他離開。松雲禪師不得已,只好把母親託人代養,自己出外雲遊參訪。
一年多之後,母親因為思子成病,不久就病重往生。鄉人不知道松雲禪師去哪裡,只得草草收殮,等他回來再奉行安葬。
不久,松雲禪師回來,在母親靈棺前站了許久,然後用手杖敲打棺木說道:「慈愛的母親,孩兒回來了!」
說完,他又學母親的口氣說:「松雲,看你完成佛道回來,母親很高興!」
「是的,母親。」松雲又自語道:「孩兒以此修行,回向您上生佛國,不要再來人間受苦受氣,我也和您一樣高興。」
松雲禪師講完,轉身對眾人說:「喪禮已畢,可以安葬。」這一年母親六十八歲,松雲禪師三十歲。
松雲禪師五十六歲時預知時至,召集弟子辭別,並在母親遺像前上香,寫下一首偈語:「人間逆旅,五十六年;雨過天青,一輪月圓。」寫完,安詳而逝。
自己內心沒有淨土,就很容易為外物所牽,被外境所轉。喜怒哀樂,都受別人控制,自己不能作主。這種沒有定見,不能自我肯定的人生,必然是非常痛苦的。
「小姐,你的衣服好漂亮喔!」聽到這句話的女孩很開心。其實衣服漂亮與人的容貌氣質,又有多少關係呢?所以對別人語言上的讚美或批評,要能淡然處之。
人生在世,為了生活不得不工作,工作中難免會有心酸委屈與艱難困苦。但大多數人都嫌別人不好:警察不好,多管閒事;老師不好,沒有認真教學;學生不好,不肯用功讀書;長官不好,不照顧部屬;職員不好,不認真做事,那麼世界上的好人,究竟都到哪裡去了?
我們只要把對別人的指責,轉化為對自我的檢討,一切從要求自己做起,人我之間的關係馬上就會改觀,而覺得人人皆有他的特長,個個都有善良的一面。如此一想,就能主動負責,甚至公而忘私,捨己為群,把公家、老板與自己視為一體,這樣工作才會有興趣、有成就。
不管做什麼工作,住什麼房子,參與什麼事業,只要心理上覺得是我的,就會愛護它,喜歡它。好比自己身上長爛瘡,出膿、出血,我們也會好好的照顧它,因為這是我的身體。
因此,我們在工作上、人際關係上,要能打破人我界限,甚至視人如己,能如此,待人處事的境界就會大大不同。
過去,我們到公家機關辦個手續,常因為辦事員的磨難,再三往返奔波,辦一次手續往往費時好幾天,甚至好幾個禮拜。青年守則裡有一條「助人為快樂之本」,但是有些人沒有這個觀念,甚至以「磨人為快樂之本」,表示他有權力可以擺布別人。這種想法,不是愚痴,就是病態。
統一企業公司董事長吳修齊曾對我說:「事業要成功,其實很簡單。當初我也只是一個小職員,鄉下的人來辦事,看到他們不認識字,不會填表格,我就主動去幫他們填寫。由於我一直給人方便,與人結緣,在工作上認真努力,這大概就是我事業成功的原因吧!」
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臨終時,親戚、朋友、學生來探望他,他說了一句非常偉大、又非常有名的話:「謝謝你們!」然後眼睛一閉就往生了。他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不管在什麼時候,甚至到臨終的最後一刻,對人間還是如此的關懷、如此的親切、如此的友愛、如此的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