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畬族 小學校長】 莊桂淦 校長兼保母 一做47年

文/記者鄧倩倩、陳弘毅、趙雪彤  |2021.11.14
1187觀看次
字級
莊桂淦在晚自習時間,輔導寄宿的孩子。圖/新華社
西津畬族小學在升旗儀式後的開學典禮。圖/新華社
莊桂淦與太太梁純愛幫孩子盛飯。圖/新華社
莊桂淦夫婦與留校老師及寄宿學生合影。圖/新華社
幫著低年級的學生穿衣。圖/新華社
莊桂淦(中)在開學前,了解寄宿舅舅家的孩子雷財康(左)的狀況。圖/新華社

文/記者鄧倩倩、陳弘毅、趙雪彤

秋風吹過,教學樓旁的翠竹被「拍」得沙沙作響。在莊桂淦聽來,像是為努力學習的一百五十八位孩子加油鼓勁。為了眼前這所位於中國閩北山區深處的學校,莊桂淦守了幾十年,甚至放棄出國繼承家業的機會。

莊桂淦,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西津畬族小學校長。十七歲那年,他響應「上山下鄉」號召,從沿海僑鄉到閩北貧困山區支教。而今六十四歲的他,最放不下的,還是山村裡的留守兒童,「只要孩子們需要,我就能一直做下去」。

四十七年過去,一棵棵翠竹筆直高聳。在莊桂淦的守護下,近兩千名留守兒童在此成長,奔向大山外的世界。

條件有限愛無限

開學第一天,一個佝僂的身影天未亮就出現在校園,清掃操場,迎接新來和陸續回歸的孩子。

西津畬族小學,是當地唯一的村級寄宿制小學。校舍坐落於大山深處,周邊鄉鎮不少家長都希望將孩子送來。

「今年床位的數量容得下新生嗎?伙食怎麼安排?」莊桂淦思量著。大到招生,小到孩子起居,都是這位校長給自己加碼的職責。

只有孩子們回來了,他「空落落的心才被填滿」。但他也擔心孩子太多,「今年又多出六十多個孩子,很想接納,但實在沒地方住了」。

原來孩子能收則收,但如今條件所限,西津畬族小學有了新的特殊門檻:誰家更困難,就先接納誰。

學校所處的石屯鎮外出務工人口多,留在當地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目前,全校有一百五十八位學生,多數是留守兒童,寄宿生有八十三位,有的來自貧困家庭,有的來自單親或失去雙親的家庭。

「他們對外界敏感,時常感到無助。」看著孩子們渴望知識和關愛的眼神,莊桂淦下決心陪伴學生成長,甚至給剛入學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餵飯、洗澡、擦屁股。

無法安心深眠入睡

為照顧孩子,莊桂淦將家安在了學校。他平日負責教勞動課和品德課。課後,莊桂淦組織學生排隊打飯,學生吃完了,自己還沒有端起飯碗;安排值班老師為學生輔導晚自習後,自己免費幫學生繼續補習;孩子們上床睡覺了,自己辦公室還亮著燈,十一點巡夜一次,凌晨兩點再巡一次……周而復始,只要孩子們在校,莊桂淦就像一位操心的保母,幾乎沒有睡過囫圇覺。

「我們負責教導孩子,上百個家庭就能出去安心務工。」望著不遠處一直支持自己的太太梁純愛,莊桂淦說。

學生半夜發燒,他們背著孩子,沿著漆黑山路摸到診所;學生因為思念親人哭泣,或被同學無心之語觸及敏感之處,他們耐心安撫;學生寒暑假沒有回家留在學校,他們陪著孩子……朝夕相處中,孩子們親切地稱呼莊校長夫婦「校長爺爺」和「梁奶奶」。

他們共同守護西津畬族小學,用愛填補孩子內心空白。

一九八九年,莊桂淦剛接手時,學校辦學條件差,教學質量低,是一所出名的薄弱校。「課桌椅、宿舍樓、操場都沒有,用了幾十年的廁所又髒又臭,還有倒塌風險。」莊桂淦記得,當時學生喝水都成問題。

為了改變學校狀況,他盡力爭取教育撥款,併發動社會人士集資辦學,籌集到不少資金。在莊桂淦努力下,小學煥然一新,教學樓得到了維修,打好了水井,鋪了水泥路,新建了操場和廁所。

校長夫婦我們放心

二○○三年,撤點併校的消息傳來,不少村級教學點都要取消。莊桂淦這下急了:撤了學校,哪裡能接收這些困難學生?

莊桂淦四處爭取,終於在二○○四年把西津畬族小學辦成了寄宿學校。因缺少人手,已經退休的妻子梁純愛被丈夫拉來當專業保母,無償照顧留守兒童。

「辦寄宿校比想像中難太多了。」梁純愛回憶,最初幾年,他們照顧留守兒童的消息傳出,不斷有困難家庭的家長將孩子送來,寄宿生的數量從幾個一下增加到七十多個。手洗孩子衣服,準備孩子伙食,不免心力交瘁。

後來,學校聘請了三名後勤人員協助,但莊桂淦夫婦依舊對孩子們的生活起居事必躬親。學生人數愈來愈多,安全問題成為重中之重,特別是消防安全、飲食安全等,莊桂淦和妻子不敢馬虎。此外,雖然加蓋了兩層的宿舍樓,床位仍供不應求。莊桂淦和妻子就騰出自己的小房間,和孩子們擠在一起睡。

每次家長們來學校,總拉著莊桂淦的手表達感謝。有的孩子跟著在外務工的家長輾轉多所學校又回來了,也有的留守兒童從全寄宿制私立校轉學到這裡。一位留守兒童的家長余福強說:「有莊校長夫婦在,我們放心。」

今年夏天,學校又換新顏,教室安裝上電子白板。政和縣教育局對接社會力量捐建塑膠操場,一家愛心企業還捐獻了一間圖書室。



只剩他1人 把愛和希望傳承下去

當年,響應「上山下鄉」的共有十八人。如今,只有莊桂淦還在堅守,早有機會離開,但他選擇留下。

一九八二年,在印尼的父母叫莊桂淦去國外定居,幫忙打理生意,他沒有走;四十歲那年,鄉鎮中心小學請他去當校長,他沒有走;二○一七年退休之後,他擔心沒有人接班照顧孩子們,依然沒有走……

「我捨不得走,只要身體可以,能為孩子們做多少就做多少。」莊桂淦說:「本來沒有條件辦成這樣的學校,多虧了政府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幫扶,更不能辜負他們的期望。」

莊校長夫婦也有虧欠。女兒成家後,他們看望的次數屈指可數。梁純愛說:「這輩子遺憾沒能好好照顧女兒。」莊桂淦安慰妻子:「有這麼多學生把我們當親人,還不夠我們驕傲和幸福嗎?」

女兒繼承了他們的志向,在福清中學當一名老師。高考報志願時,莊校長夫婦勸女兒:「你爸媽當一輩子鄉村老師,雖然清貧一點,但是能育才,對社會和國家有好處。」最後,女兒報考了師範類大學。

「這些年來,近二千名留守兒童從這裡畢業。」政和縣教育局局長吳繼良說,當地留守兒童約占中小學生總數的百分之十。如何讓他們就近上學得到保障,事關孩子們身心健康,「希望山村學校有更多像莊校長這樣的老師投身教育」。

「把教育事業進行到底,把愛傳承下去,找到一個合適的接班人。」這是早已過退休年齡的莊桂淦如今的心願。

他說,未來盡可能為學校打下更好基礎,把對教育的熱情傳遞下去。對於接班人,莊桂淦的要求是,至少要有兩個「心」:扎根村小的決心,以及為孩子付出的愛心。這樣自己才能安心。

這些年最令他欣慰的是,學校走出的孩子,後來成為老師、軍人、醫生、工程師、企業家,常常會一批一批回來看他們,給在校孩子分享大山外的世界。

莊桂淦說,孩子能感受到愛和希望,再把這份愛和希望傳承下去,「我們能起到橋梁的作用,這輩子就值得」。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