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植物分類學者】 楊宗宗 植物獵人 為它跑遍沙漠峽谷 文/記者杜剛、王菲 |2021.11.21 語音朗讀 183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楊宗宗 圖/新華社楊宗宗(右)為參觀者介紹他採集製作的新疆鬱金香的標本。圖/新華社楊宗宗在工作室通過顯微鏡觀察植物標本。圖/新華社在烏魯木齊一處山體上,楊宗宗(左)和雷一鳴採集散枝梯翅蓬標本。 圖/新華社在烏魯木齊一處山體上採集拍攝小藜。圖/新華社楊宗宗在工作室製作植物標本。圖/新華社與遲建才、馬明共同編著的《新疆北部野生維管植物圖鑑》及其手稿和修改版本等。圖/新華社 文/記者杜剛、王菲戈壁中的沙地紫羅蘭,只在夜間散發香氣,吸引白天怕熱不敢出來的昆蟲,進而授粉繁衍後代;高山上的雪蓮花,苞葉在夜間閉合,裡面的溫度高於外界,成為昆蟲的「旅館」,作為回報,昆蟲為它傳粉;草原中的針茅,外稃扭轉的芒遇水後通過機械作用,如擰螺絲一般將果實牢牢扎入土壤……儘管植物們各有自己的生存本領,但在植物獵人楊宗宗看來,這些植物不會說話,不能移動,容易被牛羊吃掉,會被當作野菜端上餐桌,是地球生物鏈中的弱勢群體。「他們不是大熊貓也不是金絲猴,很少有人在意他們,但一株不起眼的植物,或許關乎兩百種以上物種的生存。所以,我們有責任呼籲更多人了解並保護植物。」說起逐漸消失的植物時,他攥著手,眼神和語氣充滿了悲天憫人。發現珍稀特有品種植物獵人活躍於十八世紀的歐洲,一些探險者上高原、下峽谷、渡險灘、涉泥地,將珍稀植物引入異域他鄉,對珍稀植物的發現和品種馴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十七歲的楊宗宗就像追尋獵物的獵人一樣,哪裡有花開,他就奔赴哪裡。「植物獵人捕捉植物的足跡,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它們,而非占有。」楊宗宗說。為了找一種因濫挖販賣而幾乎滅絕的「阜康阿魏」(生長於海拔七百公尺的中國特有植物),楊宗宗和同伴們在同一個地方尋覓了好幾年,但每次都是失望而歸。楊宗宗不死心,後來又去那裡,翻了一天的山,終於在半山腰發現了阜康阿魏。後來,他和同伴們對阜康阿魏進行了大片區域人工擴繁,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阜康阿魏的生存和延續。尋覓不易,更難的是要應對各種蚊蟲。在新疆哈巴河縣拍攝蘭科植物的時候,楊宗宗和同伴蹲守在溼地中時,遇到一種叫小咬的蟲子,隔著衣服都能咬到人。他們只能盡可能地多穿幾件衣服,戴上橡膠手套拍攝。拍攝完成後,被包裹的身體已經被汗水溼透了。外出採集標本,楊宗宗除了攜帶大量的參考書籍,最重要的是標本夾和密封袋。新疆的荒漠溫度高,風沙大,如果採集到標本後當場用報紙去夾的話,紙會被吹得到處飛,所以必須要先把它沾上點水,然後密封起來保溼。二○一八年,楊宗宗和好朋友遲建才到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一座深山中,尋找在高海拔地區生存的文採翠雀花,這是一種以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文採命名的新疆特有物種,大陸的國家植物標本館也沒有此種植物的館藏標本。楊宗宗很想看看文採翠雀花,並為王文採院士和國家植物標本館採集一份研究用標本。他和遲建才徒步一整天,翻了幾座山頭,仍未找到。夜晚,兩人不得已在山上紮帳篷,沒想到篷頂四處漏風。第二天早早被凍醒後,他們繼續朝著高海拔地區行進。看到文採翠雀花的一剎那,楊宗宗記得自己興奮到極點,疲憊一下消散。歸途的路被夕陽照得金黃。兩人雖然走得踉踉蹌蹌,但一直緊緊抱著小心採集的標本。「採集標本的一個地方,有一片花海,站在花海前,有一種開心到放空的狀態。那是我們發現新物種的地方,和宮崎駿的作品《霍爾的移動城堡》中的後山非常像。」楊宗宗給別人介紹自己的工作時,這個畫面是他最喜歡描述的。為了植物傾其所有楊宗宗六歲時便與植物結緣。一九八九年,他因《新疆中草藥手冊》這本小冊子愛上了植物。自此,他開始用零花錢購買中藥材,逛藥店,鍾愛的玩具是注射器和各種藥瓶。甚至當他哭鬧時,父親畫一個注射器或消毒高壓鍋,都能安撫他的情緒。一九九八年,他成了中國大陸第一個發現「小花鳥巢蘭」植物的人,更以此獲得大陸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首屆「長江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唯一的一等獎。高二取得大陸中學生物學聯賽成績後,他被保送至北京師範大學學習生物專業。後因多種原因,他暫停了植物研究。但做生意、調酒師等工作,都讓楊宗宗感到「沒有希望」。二○一六年,在朋友鼓勵下,他決定在體制外重新開始研究植物。家人認為他辭掉有穩定收入的工作,耗盡所有積蓄購買書籍和專業設備去研究植物,「瘋了」。走進他的工作室,三十平方公尺的房間內,兩側的書架擺滿了中文、拉丁文、俄文、英文等文字的植物相關書籍,還有一些已經完成和未完成的植物標本。他說,這一千多本書,前前後後花費了人民幣幾十萬元,累計整理的標本有將近一萬份,其中很多捐贈給了國家植物標本館和北京師範大學植物標本室。「很難說清楚為什麼喜愛。我覺得為喜愛傾家蕩產、傾其所有,這是真正的熱愛。」二○一七年,他註冊了公眾號「普蘭塔的獵人」,「一個自由植物獵人的平台,與同好者探討植物經典分類、新疆植物資源及中亞植物類群。」同一年,他創辦了自然裡植物學社,吸引了約二十名不同行業的植物愛好者。這個學社以物種本底調查為基礎,結合生態學方法,嘗試通過種質保存、遷地保護、科普教育等方式保護植物瀕危物種,喚醒大眾保護意識。阜康阿魏便是他們已保護的植物之一。相較「業餘專家」、「植物志願者」等稱呼,他更願意被人稱為「民間的植物分類學者」。自然裡植物學社成員雷一鳴眼中的楊宗宗不善言辭,甚至有點沉悶,但說起植物時滔滔不絕,眼睛發光,「一個純粹的植物人」。編撰《新疆北部野生維管植物圖鑑》 呼籲更多人加入保護今年六月二十六日,楊宗宗與志同道合的朋友遲建才、馬明共同編著完成的《新疆北部野生維管植物圖鑑》出版發行。三位作者都不是專業學術機構的研究人員。遲建才是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的一名農民,馬明是一名退休教師。這本書就像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植物《新華字典》,收錄新疆北部野生維管植物共計一千六百零二種,其中在大陸僅分布於新疆的有八百二十五種,大陸首次記錄的有五種,植物彩色圖片五千八百九十九張。書中每種植物均提供學名、原始文獻、形態識別特徵、生境、分布和憑證標本,部分物種附有別名、異名、模式產地。楊宗宗說,這本書的策畫從二○一七年底開始。幾年來,三人為了拍一株生命周期只有幾周的植物,多次深入同一片沙漠,趴在沙漠中幾十分鐘只為拍出最理想的植物照片。經常徒步一整天才能遇到目標物種,甚至多次撲空,一無所獲。有時天一亮就出門,晚上回到住處,再對標本進行壓制處理,每次壓標本都要持續到夜裡三、四點鐘。最後回到工作室,把植物一一進行整理分類,打號寫標籤,用紙條固定好再裝訂。「看起來用了兩年多,實際上我們三個人積累了幾十年。」楊宗宗說。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分類學泰斗王文採如此評價:「有了這本書,認識新疆的植物就比較容易了。採到植物標本,按照書上的描述和彩色照片,就可以比較順利地鑑定出植物的學名等。所以這本書對認識新疆植物有重要意義。」「這本書的出版,雖然我們得不到顯著的經濟效益,但得到了國家對我們學術水平的認可。」楊宗宗似乎吐出了多年的委屈。這些年,楊宗宗得到一部分專業人士的認同,但也有不同的聲音,甚至在參加一次學術會議時,有專家表示反對他來聽講。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西津畬族 小學校長】 莊桂淦 校長兼保母 一做47年 下一篇文章 【葉雕藝術家】 都婉莉 熱門新聞 01如水的歌聲2025.10.1902新加坡佛光山 響應多元宗教慈善關懷2025.10.2003【閃文集】 一生擁抱自然——珍‧古德2025.10.2104佛光慈善音樂會 援助北宿霧重建2025.10.2205祈福.勝尾寺2025.10.2006佛光山新馬寺 為逾2200考生祈福2025.10.2107行動奶奶傳奇 1年淨化52海灘2025.10.20083佛光人行佛敬老孝親 老人節獲表揚2025.10.2009紐約跨宗教慶祝印度排燈節 佛光山與會2025.10.2010東禪寺考生祈福會 助正念自信應考2025.10.2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故宮學研究院首席專家】王軍 故宮內外探文明【孟戲傳承人】李安平 孟戲人生 高腔傳世【酉陽陽戲傳承人】陳永霞 一手耕田一手戲【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 病原在哪裡 疾控人的戰場就在那裡【數學家】張益唐 AI時代要多學一點數學【文學音樂人】單丹的文學歌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