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看世界】 英國女王陛下在淡水── 一塊石碑與繫船石的身世

文/王文靜  |2021.11.03
2442觀看次
字級
紅毛城門口的石頭衛兵──英國石碑。圖/傅天摯
淡水河畔繫船石。圖/傅天摯
淡水的海關碼頭古蹟。圖/傅天摯

文/王文靜

沒深究這塊石頭的身世,也不過就是「石頭、石頭、爛石頭」。我站在新北市紅毛城的門口,費神尋找才看到。它像一個石頭衛兵,望著一百年多前曾是淡水河面的馬路,那是千帆飄揚的年代。這歷盡滄桑的石頭,隱約可辨「VR 1868」。

VR,這是Victoria Regina縮寫,V是維多利亞,Regina是古拉丁文女皇之意。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歷史上曾經在位最久的皇帝(近年被伊莉莎白二世超越),也是在二十二歲時啟動鴉片戰爭攻打中國的統治者。她任內讓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這塊石頭在一八六八年立下,是當時四十九歲的維多利亞女王的領域宣示,這時候的她即位三十年,拿下印度為殖民地;這時候的英國軍隊與法國聯手,火燒慈禧太后的圓明園,再度打敗中國,簽下天津條約。

淡水港因為這紙天津條約被迫開放通商,此後,十八國洋人紛紛進入北台灣,包括英國。剛開始,英國的領事館設於停在淡水河的一艘船「冒險號」上。一八六七年,向清政府租下荷蘭人的紅毛城。這塊石碑,就是在承租後的隔年立下。

這塊石頭見證國家的衰敗,但也是北台灣走向國際化的起點。當時,一位改變台灣歷史的英國人──商人約翰陶德,在淡水港門戶敞開後也來到北台灣,這時候的他不到三十歲,想像那時的台北,一個被山環抱的鹹水湖,湖水退去,遍野盡是瘴癘沼澤與幾條河流。這位英國人行船,從淡水往上游去,來到大溪,本來想找樟樹,卻發現有野山茶。腦筋轉得很快的他,洞悉這是全世界少有的茶樹生長環境。野生茶的口感不佳,也太高,不易採摘,他立刻從福建引入優良品種茶苗與規模化的栽種技術,甚至引入製茶技術。

一八六九年,「VR 1868」石碑立下後的隔年,約翰陶德滿載台灣茶葉的帆船從從淡水出發,航向紐約,成功地將Fomosa Tea打入紐約市場。這段Fomosa Tea的輝煌持續三個政權,從清朝、日治到民國。

很可惜,多少人來到紅毛城,擦身而過這有來頭的英女王石。我從這裡往下走,越過馬路到淡水河畔,要去找另外一排不起眼的石頭。

這列繫船石,在這裡蹲踞了一百多年。淡水河港黃金時期,繫著千帆船隻。每一個河港都有這樣的石頭,淡水河的上游──已無法行船的大溪河畔,也有一排類似的繫船石,但塊頭大很多。

淡水繫船石旁,是列為古蹟的淡水海關碼頭,淡水港在滬尾關黃金年代的遺蹟。很可惜,雖稱之為博物館,但乏善可陳,其中一幢只放了幾口箱子。文化部的歷史現場重建,是否有包括這裡?如此有歷史的一個區域,不該是點狀的存在,如能與紅毛城與淡水河岸擴大成一個區塊規畫,訴說台灣邁向國際的時代故事,一定會比現在任兩處建築與繫船石各自存在,更能大幅提升觀光價值。

台灣的博物館或古蹟,大多停留在硬體建設,軟體規畫貧乏,少見吸引人的。不知是人才與經費不足,還是跨部門的整合耗時費力便任其如此。我每每經過,總是扼腕,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