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遍覺堂前方的大雁塔。圖/吳鴻霖
文/吳鴻霖
大慈恩寺是大陸西安最著名的景點之一,玄奘大師曾在此譯經弘法。其前身為隋代的無漏寺,唐高祖武德初年廢棄;到了唐高宗李治登基前一年,李治為了報答母恩並為亡故的母親祈求冥福,於無漏寺舊址建造長安最大的皇家寺廟,取名「慈恩」。寺院建成之後,二十歲的李治與文武百官至大慈恩寺禮佛。
李治〈謁大慈恩寺〉載:「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說明了當時的寺院規模。唐代以後,大慈恩寺毀於兵燹;明獻宗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大慈恩寺西塔院重建成今日規模,除大雁塔外,寺內皆為明清建築。
大慈恩寺正門有一對木刻楹聯「聖教自西來,竹杖回春特開千載梵境;妙法傳東土,慈雲重蔭廣被萬劫眾生」。走進山門,內有鐘樓和鼓樓。鐘樓內十五噸的大鐘,鑄於明嘉靖二十七年(一五四八),即著名的關中八景之「雁塔晨鐘」。薦福寺內有小雁塔,與大慈恩寺都有「雁塔晨鐘」字樣。慈恩寺比薦福寺早約四十年建寺,每日五更(清晨三點至五點),慈恩寺與薦福寺的鐘聲幾乎同時鳴響。
寺內寬敞的大道約百公尺,右側有客堂和塔林,左側是雲水堂,正前方漢白玉階梯上的大雄寶殿建於明代;大雄寶殿後方,東、西側各有三間配殿,正後方是兜率殿和大雁塔。
俗話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即佛塔,大雁塔正是七層佛塔。大雁塔高六十四點七公尺,相當於現在的二十一層樓,歷來西安曾發生過多起大地震,而大雁塔仍屹立原地超過一千三百五十年。
玄奘大師圓寂後,唐中宗追贈諡號大遍覺。大雁塔後方的玄奘三藏院為唐式建築群,由東院般若堂、中院大遍覺堂和西院光明堂組成。從大遍覺堂門口向前看,可近距離見到大雁塔向西傾斜約一公尺,現在有效控制地下水位,高塔漸漸改「斜」歸正中;堂內供奉玄奘極小的頂骨舍利,瞻仰人潮絡繹不絕。
唐代的大慈恩寺,是詩人們「賦詩以暢雅興」常去或暫住之地。
白居易〈三月三十日題慈恩寺〉:「慈恩春色今朝盡,盡日裴回倚寺門。」暮春三月最後一日,整天徘徊倚寺門,代表他正在思考詩句之中;賈島曾經出家後來還俗,其詩〈宿慈恩寺郁公房〉:「病身來寄宿,自掃一床閒。」說明他身體微恙,曾借住慈恩寺。
現今大慈恩寺占地七十六畝多,僅是唐代原寺面積的七分之一,筆者參觀寺院時,依然能感受到過去大唐盛世與長安城的繁榮景況,而大雁塔是西安最有名的地標,站在高聳的塔下,更能感受到佛塔宏偉浩大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