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家】 劉再復 文學的自由、心靈與審美《文學四十講》

文/朱玉昌  |2021.10.17
3076觀看次
字級
《文學四十講:常識與慧悟》 圖/聯經出版提供

文/朱玉昌

浩瀚文學星海,縱橫古今,積澱中淬煉著人世間最情真意切的火種,燃記起滋養人類性靈成長的軌跡,讓文明命脈綻放出耀眼光芒。文學之門,博大精深,猶似千萬人心,思惟表述各自精采,持續激活文學演進,使數千年之間難於界定一尊,只能任由定義隨順時間長河益加無遠弗屆,迄今廣義、狹義眾說紛紜,尚無能者規範完全細講明白。

心靈審美存在形式

1980年代中期,劉再復的《性格組合論》出版,震撼文學界,他在書中寫道,作家最忌諱的是把性格(人性)看得太簡單,小說人物過於單一,塑造成「好人絕好」、「壞人絕壞」,是背離人性與脫離生活,他提出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總和,強調人與人的性格、人性世界無法切割,必須回歸人的心靈。

經過30年再精研,2013年他應香港科技大學邀請,將跨越半世紀,用一生精力思考的文學理論,彙整開設「文學常識」與「文學慧悟」兩套課程,並將內容集結成兩本著作,2021年再合併為《文學四十講:常識與慧悟》專著。

劉再復心中的文學,已經界定在藝術創作體裁範疇之內,他從傳統定義出發,溯及中國庶民「詩言志」的真性情,以儒道兩家為主的「文以載道」,帝王曹丕倡導的「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他將魯迅筆下人物比擬作日本評論家廚川白村的「苦悶象徵」,視杜甫、蘇軾作品呈現的壓抑,是吻合佛洛伊德口中的文學「性壓抑」說。再綜論其定義,統整出兩大誤區,一是誤把文學視為政治意識形態的轉達,另一是將文學看作社會生活中的機械式反映。

雖縮小了文學範圍,劉再復依然認為定義文學很難,但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文學工作的研究者,總要進行嘗試。於是,他提出「文學是自由心靈的審美存在形式」理念,定義中具有「心靈」、「想像力」、「審美形式」三種要素,涵蓋「自由」、「心靈」與「審美」三組關鍵詞。

「自由」是文學核心的本質,現實環境困境多於自由,唯有在文學中可以求得環境裡所欠缺的自由瞬間。文學事業是「心靈」事業,「心靈」就是文學的第一要素,而文學追求的最高自由境界,也是天地人神甜蜜共在的「審美」境界。

點透文學內核精神

在定義之外,《文學四十講》分上部「什麼是文學:〈文學常識二十二講〉」,下部「怎樣讀文學:〈文學慧悟十八點〉」。上部從「心靈」、「想像力」、「審美形式」結構談起,切入文學該謹守的「真實性」與「超越性」。真實性,含括人性真實和生存環境真實。超越性,涉入超越世俗角色而進入本真角色。寫作時無須要求多和高,當避免使用學生腔、文藝腔、教師腔,只講述、不表演。在學習文學批評時多作經典閱讀,想創作好作品,必須詳解文學與政治、宗教、自然、藝術、文化、道德、自我、人生、天才、狀態等關係,務求讀者在相互關係中了解文學的真諦。

下部由文學的起點、特點、優點、弱點、難點、基點……終點等十八個點,循序分析,如「起點」只談一個「感」字,文學始於「有感而發」,有感則有文學,無感則無文學,但不是動物性的快感,而是人性的美感。且要發自個體性、心靈性的感受和感悟,才是真文學。

「優點」講「最自由」,「弱點」說「最無用」,兼解「無用之用」。「難點」道出「創造審美形式」,「基點」立足於「人性」,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心靈,心靈是人性的基石,不能切入心靈的作品,絕對不是一流好作品。文學要求作家寫出詩歌、小說、散文,只要主體在,文學就有新的敘述產生,永遠沒有「終點」。

二十二講常識帶出文學基本問題,十八點慧悟點透文學內核精神,讀完全書除感佩劉再復強大的文學和美學史觀外,更感受到他意圖在文學裡,彌補每一個讀者的人生缺陷、人格缺陷與眼睛缺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