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繪〈東坡赤壁之遊〉。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歲月的消逝,就如同江河水般,不只日月從不停歇,而且是一去不復返。孔老夫子這樣的感嘆,響徹了幾千年的歷史長河,同時,這句話也成了中國人相互提醒「光陰難留,生命易逝」的最有名警語。
當然,珍惜光陰,人人會講,但如何珍惜?歷代有許多人都曾經提出他們的詮釋。比如:
勸君莫惜金縷衣,
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是中唐時期非常流行的一首詩詞,詩裡說得也真乾脆,直截了當的言明珍惜光陰的最好方法,就是及時享樂(或有謂及時建功立業),否則時光一旦流逝,後悔就來不及了!
據說唐朝元和時期鎮海節度使李錡酷愛此詩,因此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吟唱。只可惜,雖然是非常有名的一首詩,但作者不可考。至於有的唐詩選本逕題杜秋娘作或李錡作,其實是不正確的。
李白在他有名的〈春夜宴桃李園序/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短文裡也有這麼一段:「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逆旅是為客舍、旅店的意思,而我們這一生都只是過客。為了珍惜歡樂的時光,因此需要「秉燭夜遊」,連晚上也不可輕易虛度。
然而都是那麼消極嗎?其實也不盡然。
宋代朱熹的〈勸學詩/偶成〉說:
少年易老學難成,
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
階前梧葉已秋聲。
同樣是感嘆歲月易逝,朱熹卻在詩裡提出警語,年輕時切勿荒於嬉,而是要把握時光努力學習,否則歲月一經流逝,到老一事無成,後悔就來不及了!面對少年易老,朱熹採取了積極進取的態度。
不過蘇東坡對於人生的短暫,又有另一種豁達的看法。
他在他的名篇〈前赤壁賦〉裡,描述與客人乘船遊赤壁,大夥兒一起喝酒、頌詩、歌唱、吹簫,本來主客都很盡興,然而因為蕭聲哀婉,氣氛一下凝結。
有客人告訴東坡,當時不可一世的曹操和周瑜,如今都不知哪裡去了,「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客人們哀愁起人生須臾,而羨慕起長江的無窮。不過,蘇東坡卻這樣告訴他們:「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這是通篇的主旨:「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客人聽了終於通達,於是主客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
或許東坡是達觀的──站在不變的角度上,剎那即永恆。
然而很不幸的,孔老夫子說對了,歲月終究一去不復返。一下子東坡離我們已千年之遙!
當然你也可以說,他留下的詩文與典範,千年不變,永遠與我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