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心思潮‧自覺與行佛{2}》用本土化發展佛教

星雲大師 |2007.10.27
781觀看次
字級

異中求同 同中求異

隨著時代進步,在資訊發達、交通便利的帶動下,整個世界的大環境正朝向全球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地球村」的時代已儼然成形。然而在此同時,「本土化」的議題卻從來不曾在人類的歷史舞台上消失過,最近台灣的政治圈便對此展開廣泛而熱烈的討論。

其實,在佛教裡,天堂也分三十三天,也有三界之別,所謂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甚至佛的國土也有東方與西方之不同。現實人生裡,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種族的不同,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在各種不同當中,彼此最怕的就是被侵略、被征服,不但國土不容侵略,文化更不希望被征服。

記得過去我在世界各地雲遊弘法,有一次在美國康乃爾大學講演。會後有一位約翰麥克雷教授跟我說:「你來美國弘法可以,但是不能老是拿中華文化來壓迫美國人,開口閉口都是中華文化,好像是來征服美國文化的。」當時我聽了心中就有一個覺悟:我應該要尊重別人的文化,我們來只是為了奉獻、服務,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養諸佛菩薩一樣。所以對於不同的國家、文化,大家要互相尊重,要容許不同的存在,能夠「異中求同,同中存異」,世界才會多采多姿。

回想當初佛教從印度傳到東土,印度比丘到中國來都只是從事翻譯經典的工作,建寺廟的責任則讓給中國比丘去做,所以才有現在的中國佛教。假如當時印度的迦葉摩騰、竺法蘭等人都不回印度,而移民到中國來建寺弘法,那裡會有現在中國佛教的特色呢?甚至當初達摩祖師東來,將大法傳給慧可,為什麼?只為了本土化。所以,佛光山在多年前,我把住持之位傳給心平法師繼承,心平法師是台灣人,這也是本土化的落實。

融和友好 奉獻增上

「本土化」,我所提倡的本土化是奉獻的、是友好的、是融和的、是增加的,不是排斥的,不是否決的。例如,過去我看一般華人在美國參加國慶日遊行時,雖然他們都已移民美國,取得美國公民的身份,但是他們的心中並未認定美國是他們的國家,所謂「人在曹營心在漢」,所以我就鼓勵佛光會員在遊行時,高喊口號「我是美國人」,因為我們來到別人的國家,既然身在美國、生活在美國,就不希望一直把自己當成「中國人」,做人家的「國中之國」。

當然,文化是可以互相交流的,但是將心比心,如果我們把立場互換,自然也不希望在中華民國裡還有「美利堅合眾國」,或是「大日本帝國」的存在。所以現代的新移民,不管走到哪裡,要有「落地生根」的思想,要本土化,要融入當地,不能老是在別人的國家裡還要「國中有國」的發展自己。

因此,對於過去華人走到世界任何地方,不管做事或是傳教,都要強調「發揚中華文化」,這句話是不對的!因為歐洲有歐洲的文化,美洲有美洲的文化,澳洲有澳洲的文化,我們應該尊重當地的文化,用中華文化與當地的文化融和交流,不要用我們的文化去侵略別人的文化。所以每個國家、種族,都要本土化,乃至今後的佛教,大家來自於世界各地,也一定要發揚本土化。

豎窮三際 橫豎十方

佛教的傳播,雖然其根本教義是不容改變的,甚至戒律也有他的堅持,但是佛教傳到中國、日本、韓國,就是北傳佛教;傳到斯里蘭卡、緬甸、錫蘭、泰國,即成南傳佛教;傳到新疆、西藏、蒙古,就是藏傳佛教。這是因為氣候、地理、風俗、民情不同,所以要隨順世間。如同天主教的丁松筠神父曾經對我說:「如果你生長在西方,可能會當神父;如果我生長在東方,也可能會去作和尚。」這也是受到當地的地理、文化、教育、民俗、風情等影響所致。

現在講到用「本土化」來發展佛教,因為佛教不是用來做為一個國家侵略他人文化的工具,而是要同體共生,共同發展,共存共榮。所以佛光會奉行人間佛教,只要在人間,都要發展當地的佛教。就等於美國有五十一州,除了有中央法制外,另外各州有各州的州法。中國三十六行省,也有自治區、特區、少數民族區,因此我們傳播佛教的人,傳承期要儘量發心落實本土,在很多的不同中,如米穀果蔬都有不同的品種,讓佛教在各地也有不同的特色,除了根本教義不變以外,都應該隨順當地風俗民情的需要,容許和歌頌他們的存在。

主張四化 是真本土

佛教雖有大乘、小乘、南傳、北傳、藏傳等不同,彼此各有特色。特色不要改變;甚至各自的語言、唱腔不同,服裝顏色也不同。儘管不同,但是在同一個佛教下發展,唯有「本土化」才能更深耕,才能更擴大,才能更發展。

有鑑於此,二○○一年四月十九日在南非約堡杉騰飯店會議中心舉行「國際佛光會第三屆第一次理事會議」時,我曾在會中提出「四化」的主張,即:「佛法人間化」、「生活書香化」、「僧信平等化」、「寺院本土化」。所謂「寺院本土化」,就是凡佛光山的信徒和佛光會的會員,在世界共創的數百間寺院道場與弘法事業,不為某一人所有,此乃大家的共財;然而佛光人有一心願,即在二十年、三十年之間,將使世界各地的寺院予以「本土化」。

假如現在佛光山海外的分別院,西來寺是由美籍的出家人當住持,南天寺、中天寺由澳洲籍的出家人當住持,南華寺由非洲籍的出家人當住持,其他的各個地方都是由當地的人住持珥珥,那將是一個怎麼樣的盛況呢?我想,這也是最好的「行佛」之實踐。

(第十次世界大會主題演說,地點:台灣)

本文摘錄自《當代人心思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