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候變遷、環境永續等議題受到高度重視,已有愈來愈多國家地區的法令明確要求企業必須揭露ESG相關資訊,促使納入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ESG投資成為最熱門的選擇。國際投資專家指出,ESG時代已經來臨。
安侯建業(KPMG)會計師事務所近日發布調查顯示,國內企業CEO有超過五成表示,他們比過去更重視ESG,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所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重大風險已經從過往的財務危機等問題,轉變為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危機等,因此經營者必須對這些議題付出更多關心,並努力提高企業的「ESG成分」。
ESG議題不只帶來挑戰與機會,WEF就從中發展出了六大商機:健康且具生產力的海洋、永續森林管理、恢復生態系統、永續供應鏈、兼顧地球的消費形態與再生農業,估計到二○三○年,至少可以創造三點六兆美元的商機;其中單再生農業就有高達一點一四兆美元的市場潛力。
而到了後疫情時代,ESG投資將會更受青睞。根據明晟(MSCI,原名摩根史坦利)公司今年發布的「全球機構投資人調查」顯示,有高達百分之七十七的投資人表示,將「大幅」或「適度」增加ESG投資的比率。
彭博社指出,到二○二五年,全球ESG相關基金的規模將高達五十兆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八十七兆元),占全球投資型基金的三分之一,因此,國際重要投資法人,如美國加州退休基金以及日本、南韓和挪威等主權基金,都已將ESG納入投資決策的選擇。
對企業,ESG不只是一個理念或理想,更不只是一個動人的口號,是必須紮紮實實地納入營運考量。這麼做不只是為企業打造正面的良好形象,也更能因此獲得金融機構的認可與授信,取得資金的管道也將更多更方便,還能博得投資人的肯定與投資,這些都有助於企業的永續經營與發展。
就投資市場的表現來看,ESG評分比較高的企業,其股價表現往往優於大盤。倫敦商學院教授艾德曼斯曾比較了一九八四年至二○一一的美國股市,結果發現名列美國百大最佳企業主的公司,這二十五年來的股價表現,優於整體指數百分之二點三至三點八之間。
投資機構巴克萊的統計分析也得到類似的結論:ESG評分高的企業族群十年間的投資報酬率,較評分低的族群平均高出百分之三點五,且在市場頻頻出現影響行情的各種黑天鵝後,ESG股的抗跌性更強。可見企業經營有沒有做好ESG,確實能夠反映在投資績效上,有人稱此為「有良心會更賺錢」。
ESG成為投資顯學,因此,投資人也更加重視並選擇能夠確實落實「環境保護、經濟促進與社會和諧」三大面向責任的企業;而企業則必須努力將永續力、減碳力化為經營的競爭力;包括投入綠色供應鏈、致力於循環經濟、力行3R原則(減少材料Reduce、重複利用Reuse以及產品回收Recycle)、全面資源管理、減低碳排等方向。
企業經營要顧及社會與環境責任是ESG的核心理念,而ESG投資也被證明能帶動正面循環,除了驅動企業更積極尋找或創造永續藍海,也更能吸引投資人的青睞;長期來看,ESG投資將帶給投資人更好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