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哪兒也不能去,在家看電影是殺時間的好方法。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電影分級制度到底是依據什麼來歸類的呢?
圖/樹下繪本
文/牆編
疫情期間,哪兒也不能去,在家看電影是殺時間的好方法。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電影分級制度到底是依據什麼來歸類的呢?
大部分的國家,會將電影區分為適合成年或未成年人觀賞的類型,主要是希望避免心智還未成熟的孩子們,接觸到不當的電影畫面。然而,評議委員要如何去定義一部電影是否適合孩子觀賞呢?客觀且中立的科學判斷,這時候就派上用場啦!用電腦判讀電影中的髒話數量,分析影像中的槍戰畫面長度,都可以成為電影分級的參考數據。
播放電影 收集呼氣
今年搞笑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一項意義重大的研究,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的化學家,克里斯托福‧斯托納(Christof Stonner) 博士領銜發表,收集人們在看電影時呼出的氣體,測定其中二氧化碳(CO2)及各種揮發性有機物 (VOCs) 的濃度,並藉此來判定電影畫面帶給人們的感受為何。
此研究參與的觀眾多達1萬3千人次!利用電影院的通風設備,讓放映廳裡2、300人共享的空氣,通過最新的質子轉移反應機器,每30秒鐘測定一次空氣中的CO2及VOCs含量。
在德國,電影分成5個等級,普遍級是FSK0,代表0歲以上都能看,其他分別為FSK6、FSK12、FSK16與FSK18。這篇研究當中,只播放前面4種等級的電影,讓大家觀賞,然後即時的分析空氣成分。
異戊二烯 壓力指標
在電影院的空氣中,研究團隊鑑定出上百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其中還有各種的濃度,都跟著電影中緊張刺激的情節上上下下,特別是與「肌肉收縮」有關的「異戊二烯」。研究團隊的主持人,強納森‧威廉斯(Jonathan Williams)教授解釋道:「異戊二烯的濃度與情節同步的狀況,在每一次的測試當中,都有很高的再現性*。在大自然中,有些植物也會在行光合作用的時候釋出異戊二烯,主要是保護葉片免受環境壓力,比如氧化壓力或是濕地環境的傷害。」
「在人體中,膽固醇的生成過程裡,會產生異戊二烯,並貯存在肌肉中,一但身體開始運動,不管是在座位上蠕動,還是驚嚇的跳一下,異戊二烯都會瞬間進入血液,然後在呼吸中被排放出來,進而讓空氣中的異戊二烯排放達到高峰。」
威廉斯表示,如果加上觀眾們的呼吸心跳次數等生理數據,將使評估更為完整。有了這麼一份初步研究,相信研發出攜帶式讀空氣機的日子也不遠了。
*編註:再現性又稱「可重複性」,是一種支持科學方法的主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