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兵劉明燈在三貂嶺古道,題詩刻於岩壁上,漆以金字,被人們稱之為「金字碑」。
圖/吳鴻霖
文/吳鴻霖
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三貂嶺古道,早年是平埔族人狩獵行走的山徑,後來成為淡蘭古道其中的一段。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台灣總兵劉明燈在三貂嶺古道的岩壁上,留下一首泥金篆字的自作詩,從此以後,三貂嶺古道又稱為金字碑古道。
中秋假期,筆者沿著基隆河北岸的明燈路,前往猴硐金字碑古道,途中員山子分洪道(舊稱苧子潭)與登山口相距約兩公里;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姚瑩則走基隆河南岸,經過竪石仔、三爪仔、員山仔和蛇仔形,搭船渡過茶仔潭(即苧子潭),轎夫走了三里路,姚瑩才到達三貂嶺古道的登山口。當時,尚無猴硐的地名。
姚瑩《東槎紀略‧台北道里記》:「盤石曲磴而上,凡八里至其嶺。嶺路初開,窄徑懸磴,甚險,肩輿不能進……嶺上極高,俯瞰雞籠在嶺東南,海波洶湧。」兩百年前,三貂嶺古道已有石階步道。
爬山四十分鐘,來到金字碑。劉明燈擅長楷書,應該會說幾句簡單的英語,岩壁上以三乘七尺宣紙寫成的小篆中堂和七言律詩〈題三貂嶺〉,都是他的創作。一百五十幾年前,刻字的工匠可能不識字又不懂篆書,五十六個篆字,至少刻錯十字,例如鯢字,魚錯兩處,兒竟然刻成見。
筆者近距離觀察陰刻部分,無金箔相接或相疊痕跡。篆書彎曲的線條多,不少線條寬度約半公分,不容易貼金箔,許多文章都寫金字碑貼上金箔,實屬錯誤。中國歷代帝王皆乘坐塗上泥金的鑾車,泥金是金粉或金屬粉製成的金色顏料、塗料,用於書畫塗飾器物等。金代元好問《續夷堅志》:「得一石,作獅形,色如泥金所塗。」當年,工匠刻好石壁上的文字及圖案,再拿毛筆沾液態的泥金描寫篆書和落款。
從金字碑往上走十分鐘,抵達山頂的探幽亭。亭前的奉憲示禁碑,立於咸豐元年(一八五一),碑文提醒山民勿濫砍林木;站在山頂可看到大海和基隆嶼等地。基隆在山頂的西北方,如果姚瑩面向噶瑪蘭,雞籠則在山頂東南。
正月風浪大,三十六歲的姚瑩站在山頂上,看到白色的浪花,寫下「海波洶湧」的句子。蘇軾看到長江水沖擊赤鼻磯,激起水花,寫出「捲起千堆雪」的名句;年近三十的劉明燈,農曆十一月站在山頂望景寫詩,看到海浪拍打大、小雞籠嶼,留下「大小雞籠明積雪」的詩句。在山頂看不到雞籠山,有人寫雞籠山積雪亦是訛誤。
另一詩句「海上鯨鯢今息浪」,指「羅妹號」事件。同治六年二月,美國商船船長杭特夫婦,就像海上雌雄的鯨魚,引起風波大浪;九月,「南岬之盟」口頭約定生效,風浪才平息。十一月,劉明燈帶兵北上走三貂嶺古道,再走草嶺古道,巡視噶瑪蘭。
金字碑古道昔日是許多先民行走的山路,現今路旁的老樹「夾道」歡迎登山客。這條步道「千樟蔭古槐」,山頂有探幽亭,走上坡路時,汗水洗淨煩憂,又能欣賞金字碑,正是尋「幽」訪「勝」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