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大學國文課古文(亦稱文言文)是否必修,支持廢除有之,更改內容有之,引發不少討論。
有大學生主張不一定要修國文,只需要學習寫作等實用技能;但學者指出,年輕一代欠缺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不解古文才是寫作養分來源。
不可諱言,年輕學子語文表達能力變差,書寫能力日漸低落,可說是中文的危機。教育部是否察覺?
俗話說「讀破萬卷書,下筆有如神」,又「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明文言文並不封建、古板。以才子方文山為例,他的〈青花瓷〉、〈蘭亭序〉等歌詞,常引用〈將進酒〉、〈滕王閣序〉、〈蘭亭集序〉古詩詞,成為聯考及論文題目,甚至被大陸教授引用,可見古文對填詞有莫大的影響。
現今不少文字詞彙仍來自古文,要書寫上乘的白話文,必須受過古文訓練,新人類創作的「火星文」和冷笑話,恐難登大雅之堂。
提倡白話文的胡適先生,及台灣文學作家賴和都精通古文,可見古文並非落後八股。又如李斯的〈諫逐客書〉,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精煉又有典故,簡單幾句就可表達意境,若懂得善巧運用,必能發揮畫龍點睛之妙。
常言道「要毀掉一個國家,就先毀了它的文化」,文化是國家之母,要持續提升和深植台灣的文化實力,必須將古文好好保存發揚。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漢文,星日韓美將中文列入必修,而外籍人士專程來台學習,就是因為台灣還保留傳統中華文化,應讓白話文與古文兼容並蓄,一旦將古文刪減或廢止,則下一代的中文程度將令人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