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01
中國大陸溫州80後女孩張曉星,2015年在上海開了間刺繡工作室「Luneville」,除引進法式刺繡的精工細作,更結合中國傳統的蘇繡、湘繡及傳統文化,創作〈皇后像〉、〈縷薇傳〉、〈小花旦〉等系列作品,張曉星表示:
「任何事情都是講究熱愛,因為熱愛,沉得下心去創作,才能得到更多認可。」
02
今年6月初起,日本已5度贈台疫苗,總數合計逾390萬劑;然而,日本自身疫情嚴峻,也讓台灣民眾思考,除在疫情緩解後前往日本旅遊、「買爆」日本產品,是否也能捐贈醫療物資表達謝意。對於台灣民眾盼望回報日本,日本駐台代表泉裕泰說:
「日本不求回報,台灣若能持續以『台灣模式』成功遏止疫情,就是對日本最大的鼓勵。」
03
76歲的李瑜從教職退休20多年後,興起重返職場念頭,透過勞動部高屏澎東分署南區銀髮人才資源中心的協助,學習樂器保養維修相關技能,人才資源中心還媒合她到音樂工作室上班,成為樂器維修員;她計畫工作之餘,學習吉他、挑戰更多可能,李瑜表示:
「人生無限美好,要成為活到老、學到老的銀髮族。」
04
蒲添生是台灣代表性雕塑家,被視為台灣西洋古典雕塑拓荒者。今年適逢他110歲冥誕,國父紀念館舉辦「塑x溯──蒲添生110雕塑紀念展」;蒲添生生前抱病完成、高3.7公尺的〈林靖娟老師紀念像〉,同步在館外迴廊展出。蒲添生的創作信念是:
「我把一生奉獻給雕塑,雕塑也給了我一生。」
05
知名球評曾文誠在50歲後,開始挑戰許多新的目標,包括徒步環島、一日北高、226K鐵人三項等,其中徒步環島是他在57歲時,獨自完成的;這趟環島旅程讓他體悟到,行動力是每個人的超能力,最難的不是起步後,而是起步前,曾文誠說:
「昨天太小,明天太老,今天去做正好。」
06
9月初開播的實境音樂節目《你的島嶼我的家》,6位音樂人藉由「視訊交友」,開啟台灣阿美族與紐西蘭毛利人間的音樂火花;總導演由阿美族音樂人阿洛擔任,她希望觀眾能從節目中,找到與自然共存的方法,阿洛相信:
「災難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再來過,所以不要害怕面對。」
07
詹評仁從事台南文獻蒐錄近60年,寫過26枚碑文、自行編錄文史專著27冊,也在公私立大學開課,被稱為「台南活字典」,今年獲頒為卓越市民,表彰他為推廣鄉土文史的貢獻;多年來的田野調查,讓他累積許多文史工作心得,詹評仁表示:
「除了要勤快,更要有追根究柢、不恥下問的態度,才能探究更多文史真相。」
08
新竹馬偕醫院急診室醫師白永嘉,早已看透了疾病蘊含的意義,尤其是現代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他認為,罹患癌症,是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當死神靠近,「以後再說」的萬用藉口失效,反而能把人生看得更清楚透澈,白永嘉說:
「疾病一來,瞬間就會知道什麼人、什麼事是真正重要的,不只是病患,連家屬都是。只要開始改變,一切都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