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提到一昧吸收科學知識,可能會使得我們產生一些誤解。其一,我們會誤認科學知識不會錯,然而科學知識卻是常常汰舊換新,若沒有科學思惟從中輔助,可能會讓人徬徨失措,甚至開始不相信科學。今天則來講述另一種誤解。而這就得從兩位高中麻吉的對話說起。 圖/BOB
文/黃詠翔
前篇提到一昧吸收科學知識,可能會使得我們產生一些誤解。其一,我們會誤認科學知識不會錯,然而科學知識卻是常常汰舊換新,若沒有科學思惟從中輔助,可能會讓人徬徨失措,甚至開始不相信科學。今天則來講述另一種誤解。而這就得從兩位高中麻吉的對話說起。
「下面一位!」阿飛喊聲後便坐了下來。
「唉,下周就要選班群了,你決定了嗎?」小揚問。
「應該就選文法、財經班群吧。」阿飛喝了口水「你呢?應該是數理相關的班群吧。」
「是啊。」小揚想了一下「嗯,但看你之前上實驗課時滿投入的,怎麼不考慮數理嗎?」
「是沒錯啦。」阿飛嘆了口氣「但畢竟數理不好,一年級的物理、化學題目都快搞慘我了,我看以後還是不要再跟『科學』打交道。」
「不至於吧。」
「好啦,別說這嚴肅的話題了,該我們上了,待會別放槍啊!」
「還要你說!」
學校的自然與數學課程必會使得一些學生感到挫折,尤其愈到了高年級,難度更是三級跳,而這些同學隨後在高二選組時(108學年度後則變成選課群),就選擇了文法財經組別。這裡先屏除對文法財經感興趣的因素,有些學生卻是誤以為自己因為數理不好,往後人生不希望再與科學打交道,而有所逃避,這就是第二種誤解。
分析、統計 倚賴數學
科學需不需要數理能力呢?答案當然是必要的。但是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數理能力?一說到數學,同學可能會立刻想到算術或複雜的計算公式;然而,數理能力不僅是這些,更是一種思惟能力,如同科學思惟。所以精確來說,科學所需的數理能力是「數理思惟」*。
然而,若把科學分作「科學活動」與「科學思惟」的話,兩者對於數理能力的依賴程度就有所差異了。從事科學活動的科學家需要數理能力協助思考問題與分析數據,所以科學活動很看重數學(尤其是機率與統計),這點是無庸置疑的;但科學思惟呢?大家若有持續閱讀這個小專欄,請回想一下,前幾篇的科學思惟是否有運用到任何的數學技巧?幾乎沒有!也許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事科學活動,但科學思惟是人人都可以學會的!
產生興趣 再碰數理
推廣科學思惟的本意正是如此,希望從科學思惟角度切入,說明「科學思惟」其實與我們「庶民思惟」相差不遠,每個人,無論是數理生醫還是文法財經的各組學生,都可以熟稔!
當我們開始不再害怕科學,甚至逐漸對於科學思惟產生興趣,就能慢慢利用科學思維來思考自己感興趣的科學議題(如近期的疫苗議題);當然,愈是深入這些科學議題,必會開始遇到需要使用數理知識的情境,當有了科學思惟的基礎,回頭去學習與之相關的數理知識時,則不再會感到害怕或討厭,甚至會喜歡上數學喔!
*編註:這裡就先點到為止,往後篇幅再詳細談論數學思惟與科學思惟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