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1
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工程師賴志銘,勇於挑戰罕病,2014年接受全台首次腦靜脈氣球擴張術且成功,因此獲得全球熱愛生命獎章表揚,此後他以幫助身障者、罕病病友就業為志,打造電商教育平台「無礙玩家」,在助人中找尋自我價值,賴志銘表示:
「絕望時,加強心志、不放棄希望的態度,永遠是幫助自己的最好方法。」
2
生活服務員蔡珠芳於創世基金會新店分院,服務17年,已於7月底屆齡退休,4000多個日子,她每天在院區穿梭,替院民刷牙洗臉、更換尿布、沐浴清潔,把這些院民當作自己家人一樣照料,從不喊苦的精神令人敬佩且感動。蔡珠芳表示:
「在這份工作中得到的成就感,讓我忘卻辛苦,找到人生的價值。」
3
40歲的視障咖啡師林佳箴,由於幼時摔傷造成水晶體受損,導致左眼近乎失明、右眼視力不到0.01;然而她並沒有因此退縮,不只通過咖啡師國際資格認證,還創業並成為教育講師,她深信「勤奮」與「熟練」能克服大多數的難題,林佳箴說:
「對於生活的不便,我用樂觀的心去看待。」
4
印度弗萊明大學3位學生普哈莉(Ananya Pujary)、波爾(Muskaan Pal)、古普塔(Khushi Gupta)合作,於今年推出「社區食譜計畫」,在網路上以手寫、錄音檔、影音等形式,記錄各地食譜和故事,並提醒大眾,應設法保留長輩們的烹飪技巧。普哈莉說:
「每道菜餚,都是珍貴的傳家寶。」
5
中國大陸44歲的李蘭從19歲開始,便在廣東省茂名市社會福利中心,盡心盡力照顧一出生就被拋棄、身體有殘疾的孩子,約4000名孩子接受過治療和康復訓練後,有一半的孩童被成功送養,回歸「家庭」,李蘭說:
「別人做不了的事,我能做,別人吃不了的苦,我能吃,也會為自己自豪。」
6
寧森是台灣少數針對生死議題持續創作的藝術家,曾以棺材為裝置藝術帶領觀眾回顧人生風景,大型展覽「死在展場」則運用虛擬實境技術,帶領觀眾體驗瀕死經驗;寧森希望藉由探討死亡的藝術,能讓觀眾體會: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生命的一部分。」
7
波蘭25歲女子田徑選手安德雷奇克(Maria Andrejczyk)於東京奧運奪得標槍項目銀牌,不過她選擇義賣這面獎牌,將所得資助1名等待換心的男孩;此善舉感動當地企業,不僅標下獎牌、歸還給安德雷奇克,並贊助男孩的手術費,安德雷奇克說:
「這枚銀牌可以挽救生命,而不是在壁櫥裡收集灰塵,這就是為什麼我決定拍賣它,來幫助生病的孩子。」
8
34歲的陳思是中國大陸瀋陽市天柱山(遠大)老年公寓的院長,包攬心理諮詢師、營養師、兼職護工、活動主持人等工作,是長輩們的「全能孫女」;在美國哈佛大學取得碩士學位、放棄華爾街高薪的她,選擇將青春和銀髮老人的幸福相連,陳思說:
「青春只有奮鬥才會精采,我更希望自己的奮鬥是有意義的,是能為這個時代做一些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