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教堂不僅是災後重生的建築指標,也見證了中日民間的友好情誼。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午後,繞進了南投埔里桃米里桃米巷時,循著人群歡笑的聲浪,很快就找到匿藏於荷花池中的紙教堂。燦爛的陽光下,建築質樸的紙教堂於嘹亮蟬嘶中更顯得莊嚴。
這座遠離塵囂,靜臥於山林間的紙教堂,其建築本體是用五十八根長條形紙管支撐著,紙管構成長方形的迴廊與微微透光的天幕,營造出靜謐的柔和之美。
紙教堂運用紙材輕巧、組裝迅速的特性來發想,二○○八年九月於桃米社區啟用,而它的來由與兩場大地震有關。
一九九五年,日本發生芮氏規模七‧二級的「阪神大地震」,六萬多棟房屋毀壞、四千餘人不幸身亡。地震後,知名建築師坂茂為倒塌的鷹取教會建造了一座紙管教堂,安撫了許多浮煩的心緒。
一九九九年,芮氏規模七‧三級的「九二一大地震」重創台灣中部,滿目瘡痍的景象至今仍是許多人難以忘懷的傷痛。
地震後,日本阪神大地震「神戶元氣村」義工立即前往埔里駐守,分享重建歷程與社區營造的經驗。在阪神地震十周年紀念活動後,當年建設的紙教堂即將功成身退,經過台日雙方審慎周密的籌畫,建築師坂茂和鷹取教會將紙教堂捐贈給當年受「九二一大地震」創傷的埔里,沿續著地震災後重生的使命。
緩步走進紙教堂,細心聆賞五十八根紙管支撐的空間之美,除了讚歎工藝之巧妙,也對那曾經撼動心靈的大地震懷有敬畏之心。教堂裡的長管椅同樣是由紙所製作的,黃色燈系的光暈,給人一種溫馨沉靜的感受,讓紙教堂不僅是震災後重生的建築指標,也見證了中日民間的友好情誼。
文史工作者沈筠說,埔里是台灣紙產業的重鎮,以紙管來建構教堂的發想,具有深遠的意義,而紙教堂所在的桃米生態園區,也逐漸成為災後重建與社區營造的成功案例,讓每位願意花一些時間駐足參觀的旅人,都能感受到當年在日本與台灣的這兩場地震發生時,人間處處可見的暖意與無國界的愛。
走進紙教堂,除了驚歎於建築之美,更能夠感受到人們在遭逢災難後堅韌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