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看世界】 茶金之河 從山城大溪至紐約的河

文/王文靜 |2021.08.04
4653觀看次
字級
大溪老街,爭奇鬥豔的洋房牌樓,見證了昔日茶商的繁華。 圖/傅天摯
望著這家老茶廠,征服世界盛況就在一塊塊鐵片。 圖/傅天摯
一百五十八公里長的淡水河,河運黃金時期,船隻最深可抵大溪,兩岸有一丘丘的茶山。圖/傅天摯

文/王文靜

因一片葉子,台北躍為台灣第一大城、台灣百分之五十三稅收靠它。這是比金子還貴的葉子,全世界搶手。一百年五十前起,北台灣變成世界稀少的種植區。原始山林,依一條河與這片葉子而繁華。

這片葉子──茶。

這是一條茶金之河,從山城大溪航往海洋至紐約。

河的身世如此迷人、波瀾壯闊。我站在淡水河畔的海關碼頭,裝茶卸貨的繁華不再,獨留蹲在岸邊百年的十五塊繫船石與碼頭倉庫。

這是「Formosa Tea」的河上故事。

故事,始於一八六九年。英商陶德( John Dodd )的兩艘載著二十一萬斤茶葉大帆船,從淡水河出海,穿過非洲的蘇伊士運河,抵達紐約。兩艘帆船返航時,載滿鈔票。鳴槍之後,商人、農人與製茶師蜂擁投入。淡水河忙碌了,沿河而上的山,變成一丘丘茶山、茶廠與茶鎮。茶船頻繁出洋,迎上世界時尚。《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作者艾倫麥克法蘭註解:「只有茶葉成功征服全世界」。

台灣,因茶葉而富:從人到聚落,到城市,到國家。漢人移入少有人跡的北台灣,種茶築夢。城市興起,沿河依山形成許多聚落。台灣的經濟與政治重心,從南部北移──台北誕生了。

國家敗了,城市富了。這是時代悲劇,還是喜劇?

船上一箱箱「Formosa Tea」,豈止是一杯水,何止是一株樹,爾後是商人的金子,政府的主力稅收,叱吒半世紀。我明白,在沒有鐵路的漫長年代,大河不只是地貌,更是大地史書。

讀了幾本老書後,好奇排山倒海而至。我想探索淡水在「茶金之河」時代,如何呼風喚雨,造就聚落與時代人物。背起行囊,我從淡水出發,尋河而上。

第一站是大稻埕。茶葉翻轉歷史的代表聚落,莫過大稻埕。沒築起高高的堤防前,台北人是依河而生,大稻埕商船卸貨後直入街屋,狹窄的門面深深而入,忙碌如上海。近代,台灣富有家族多是在這裡起家。

這裡總讓我想起法國隆河畔的里昂,同樣的河港街屋,里昂卸下的是絲綢,造就「歐洲絲綢之都」,絲綢織成錦衣,一輛輛馬車運至巴黎。

大稻埕人將財富換成進口上好建材,請來匠師,在一條街又一條街蓋起洋樓。那時期,六成的台灣巨富在大稻埕。

一九三○年代的〈南街殷賑〉縮影大稻埕的繁華時空,這是城鎮富裕後催生的本土文化,郭雪湖為代表的台灣畫派、李臨秋為代表的台灣歌〈望春風〉、江山樓為代表的台灣菜。

尋河而上,抵達上游的山城大溪。不可思議的河運黃金時期,淡水河船隻最深可抵大溪,帆影盛況是山間河港的獨有景色。

採茶季,挑夫們連夜從另外兩大茶鎮──新竹關西與北埔翻山古道,到大溪碼頭。各大洋行,都在這裡設立分行收茶。洋樓老街是百年茶鎮的共同符號,大溪尤其精采,在一九三○年代發展出三條洋樓老街,如今仍完好,牌樓雕塑牡丹、蟾蜍、算盤與英文字,如一座露天建築博物館。

昔日,從桃園大溪以古道串聯新竹北埔,這裡有著一代茶商的身影。在大稻埕李春生(一八三八─一九二四)之後,客家勢力「茶虎」姜阿新(一九○一─一九八二)崛起。

走入姜阿新洋樓,這座兩層高的洗石子洋樓在新竹北埔昂然矗立,與台北大稻埕對話。主人與英商聯手,坐鎮北埔掌控北台灣茶葉。

這條曾經從山城大溪行船到紐約的河,是「Formosa Tea」征服世界的旅程。

我想像,自己搭乘一八六九年的返航茶船,走入四座百年茶鎮拼繪的「茶金之河」古畫。卷軸攤開,河上茶船、古道挑夫、碼頭茶商,老街拱樓,被遺忘的繁華,復活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