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做判斷的時候會有兩種機制:一種是「科學家機制」,先有證據再下結論;一種是「律師機制」,先有結論再去找證據。世界上科學家很少,你猜絕大多數人使用什麼機制思考?每個人都愛看能印證自己已有觀念的東西。我們不但不愛看,而且還會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們已有觀念的證據。
圖/freepik
文/萬維鋼
人做判斷的時候會有兩種機制:一種是「科學家機制」,先有證據再下結論;一種是「律師機制」,先有結論再去找證據。世界上科學家很少,你猜絕大多數人使用什麼機制思考?每個人都愛看能印證自己已有觀念的東西。我們不但不愛看,而且還會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們已有觀念的證據。
芝加哥大學做了個實驗,研究者根據某個容易引起對立觀點的議題,比如是否應該禁槍,偽造了兩篇學術報告,受試者只能隨機地看到其中一篇。這兩篇報告的研究方法乃至寫法都完全一樣,只有數據對調,這樣結果分別對一種觀點有利。
受試者們被要求評價所看到報告,是否在科學上足夠嚴謹。結果,如果受試者看到的報告符合他原本就支持的觀點,那麼他就會對這篇報告的研究方法,給予很高的評價;如果是他反對的觀點,那麼他就會給這篇報告挑毛病。
確認偏誤 信者恆信
這個毛病叫作「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如果你已經開始相信一個東西了,那麼你就會主動尋找能夠增強這種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顧事實。一旦你有了某種偏見,你就無法改變主意了。
可能有人以為只有文化程度比較低的人才會陷入確認偏誤,文化程度愈高就愈能客觀判斷。事實並非如此。在某些問題上,甚至是文化程度愈高的人群,思想愈容易兩極分化。
一個有意思的議題是「全球暖化」。過去十幾年來,媒體上充斥著各種關於全球暖化的科學報導和專家評論,這些報導可以大致分成兩派:一派認為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如果不採取激烈手段限制生產,未來的氣候就會不堪設想;另一派則認為氣候變化是個複雜問題,現有的模型並不可靠,二氧化碳沒那麼可怕。
如果你對全球暖化這個議題不感興趣,你根本就不會被這些爭論所影響。但其實對全球變暖的觀點分歧最大的人群,恰恰是那些對這方面有很多了解的人。調查顯示,愈是文化程度高的共和黨(偏保守派)人,愈不相信全球變暖是人為原因造成的;愈是文化程度高的民主黨(偏改革派)人,則愈相信這一點。
人的邏輯推理能力本來就不是用來追求真理的,而是用來說服別人的;也就是說我們天生就都是律師思惟,我們的大腦本來就是個爭論設備。這也許是因為演化總是獎勵那些能說服別人的人,而不是那些能發現真理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