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科學技術情報通信部決定投資300億韓元,研發憂鬱症數位療法。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實驗顯示,聆聽音樂有助提高記憶力,還可能緩解老年痴呆症和癲癇症;效果最顯著的音樂,則是莫札特的作品;科學家推論,這是因為莫札特音樂中的旋律符合人腦的運作模式,能夠活化大腦,抒發情緒;研究人員把這種神奇的效果,稱為「莫札特效應」(The Mozart Effect)。
莫札特效應被廣泛運用於治療疾病,甚至應用在動物身上,例如提高乳牛的牛乳產量。研究人員進行實驗,讓受測者分別聆聽莫札特的鋼琴曲奏鳴曲和其他音樂;測試結果顯示,受測者聆聽莫札特的十分鐘後,空間想像力的測試成績上升百分之六十,對照組的成績僅上升百分十五。另外,由美國癲癇中心(Epilepsy Centre)、聖安妮醫院(Hospital St. Anne)和 馬薩里克大學(Masaryk University)合作的研究發現,莫札特的音樂具有抗癲癇作用,或許可藉此開發出預防癲癇發作的療法。
近來,研究人員也在針對幼兒和學童的實驗中發現,音樂可幫助人們在做出選擇時調和矛盾的情緒,有助於克服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是指當人們獲得相互矛盾的知識,或面對與現有信念不同的資訊時,會產生不和諧的感覺,導致情緒轉壞;知名的「酸葡萄效應」就是如此,人們會試圖說服自己:「如果我不能擁有它,那麼我就不需要它」,以此壓制或緩解心理上不和諧的感覺;不過,音樂可幫助人們克服這種心理反應,並同時保留相互矛盾的認知,緩解人們第一時間抵抗新事物的反應。
研究團隊針對四歲兒童進行實驗,受測者每人分配到五個玩具後,列出他們對玩具的喜好順序;研究人員隨後向這些兒童傳遞矛盾的指令,要求他們不要碰觸排名第二的玩具,這些兒童也都聽從要求,捨棄這個玩具。這個現象,代表人類面對矛盾的訊息時(喜歡這個玩具,但被要求不能玩),通常會克制最初的認知(說服自己不再喜歡排名第二的玩具)。然而,研究人員讓這些兒童聆聽音樂後,發現他們對玩具的喜好程度並未因指令而改變,代表音樂能化解矛盾的訊息,讓兒童維持對玩具的喜愛。
另外一項實驗,則要求學生進行解題,並記錄每道題目的難度,以及用在每道題目的時間。測試發現,學生對較難的問題花費時間較少,且成績較差,因為他們想盡快結束解決難題時出現的不愉快情緒。然而,若在測驗過程播放莫札特的音樂,學生們會花較多時間解決難度較高的問題,且成績有所提升。
神經科學(Neuroscience)網站指出,音樂對大腦的作用,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和哲學家。兩千四百年前,亞里斯多德就曾質疑,「音樂只是聲音,並非實體,為何能觸動我們的靈魂」。
十九世紀時達爾文試圖破譯創作音樂的能力是否出於物競天擇;在人類的所有能力中,只有音樂不是據此衍生,達爾文也無法找出答案,甚至宣稱「音樂是最大的謎團」。
《自然》(Natural)期刊的報告指出,音樂為何對人類甚至其他生物產生影響,目前仍難解釋;但最新研究證實,音樂能顯著提升人類的適應力,化解認知方面的矛盾,讓人類不再欺騙自己或刻意忽略新資訊,有助推動進化。
檢測憂鬱症
AI快速又準確
憂鬱症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對個人健康和經濟都造成嚴重負面衝擊;研究指出,人們迫切需要有效率的新工具來測量情緒,以快速且準確地判斷受測者的狀況。
日本筑波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一套新系統,透過人工智慧(AI)的深度學習能力,研判受測者的心理困擾和憂鬱症傾向;研究人員指出,傳統的情緒測量方式行之有年,確實有助釐清並評估受試者的心理狀態,並據此提供最符合患者需求的心理或藥物治療方案。然而,憂鬱症長期以來一直被汙名化,這些負面的刻板印象,常導致患者逃避或是隱瞞實際心理狀態,致使測試結果不夠準確。
為了有效提升憂鬱症檢測的準確度,研究團隊決定尋求科技輔助,導入AI並設計新的測量方式;他們依據年齡、婚姻狀態、家庭狀況、睡眠習慣等選項,對七千多名上班族進行調查,把數據交由AI分析,再與精神科醫生的診斷比較。研究人員發現,AI的診斷結果,與人類醫師的判斷幾乎相同。。
主持這項研究的道喜將太郎(Shotaro Doki)教授表示:「我們想了解AI系統是否能診斷出人們的心理困擾,且不須使用傳統的主觀狀態(如情緒)測試數據。研究結果讓我們大感意外,實驗證明,即使沒有受試者的情緒測量數據,AI仍然可以透過新的測量方式,快速且準確判斷受測者是否有憂鬱傾向。AI對中度心理問題的診斷,與人類醫師不相上下,對於有嚴重心理困擾的受測者,AI模型的預測甚至比精神科醫師更準確。」
研究人員指出,使用AI診斷,受測者不需提供情緒測量表,能坦率答覆問題,不會因社會壓力而隱瞞正確資訊,有助醫師提供最合適的協助與治療。研究團隊的目標是繼續提升AI診斷系統的準確率,並尋求不同種族、文化和社會階層的受測者協助,讓AI診斷系統被廣泛採用,強化社會和經濟安全網。道喜將太郎表示:「早期發現並治療憂鬱症,能夠減輕精神疾病的嚴重程度,對個人和社會都有好處。」
南韓砸錢研發 精神障礙數位療法
南韓科學技術情報通信部(Ministry of Science and ICT, MSIT)表示,該國精神障礙患者的人數在新冠疫情期間快速攀升,當局決定在未來三年內投資三百億韓元,研究憂鬱症相關數位治療方式,以新療法協助患者並遏制憂鬱症病例持續升高的趨勢。
MSIT指出,二○一九年南韓憂鬱症患者人數達七十九萬人,較前一年增加百分之五點九;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則指出,二○一九年,有九成五的南韓民眾表示感到生活有壓力,接近三成的高齡者有憂鬱症狀。新冠疫情爆發後的限制措施以及經濟不確定性,料將使患者人數大增。調查也顯示,新冠疫情讓更多南韓人面臨精神健康問題,五分之一成年人擔心自己罹患憂鬱症。
研究人員正設法應對這個情況,目前受到關注的方案之一是電玩遊戲和虛擬實境軟體等數位療法;專家指出,這種方式不須實際接觸患者的肢體,但可望有效治療和預防精神健康障礙,是相當有潛力的替代方案。MSIT計畫在二○二四年前撥款一百四十億韓元投入相關研究,也獲得民間企業響應,預期將取得一百五十億韓元的投資。
MSIT部長林惠淑(Lim Hye-sook,音譯)表示,這項研究將召集人工智慧(AI)和心理健康等領域的專家,包括首爾漢陽大學(Hanyang University)的認知科學教授金亨錫(Kim Hyung-sook,音譯);憂鬱症數位療法的研究重心,是即時收集並分析使用者的各項數據,提供客製化的憂鬱症診斷服務,並且能透過智慧手機等行動裝置,第一時間把相關預防措施和治療建議,傳送給出現憂鬱症傾向的受測者。
南韓的科技企業也支持這項政策,網際網路巨擘Naver表示,該公司的遠端事業Naver Cloud也將參與這項計畫,為數位平台打造雲端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