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三國演義》第六回裡有一段情節,描述長沙太守孫堅,在攻進洛陽城之後,士兵們在一口井裡,發現有發光的現象,孫堅派人打撈之後,發現是一具女屍,並牢牢抱著一個物品。這個物品是個玉璽,上面寫著「受命於天暨壽永昌」,孫堅知道這是漢朝滅了秦朝之後,所得到的傳國玉璽,於是孫堅私藏玉璽並急著趕回江東。
羅貫中寫這段故事,並非完全虛構,他是採用了三國時的吳國人韋昭所寫的《吳書》中的記載,認為孫堅在攻陷洛陽時,無意間得到傳國玉璽。韋昭是吳國重要史官,歷任東吳四朝,《三國志》作者陳壽,因為避司馬昭的名諱,因此將他改名韋曜。陳壽寫《三國志》時,有許多材料取自《吳書》,但就在孫堅得玉璽這部分,並沒採信。
注解《三國志》的裴松之則支持陳壽的寫史態度,認為孫堅是個忠烈人物,如果真有藏匿玉璽一事,以陳壽對歷史的史才與史德,自然不會隱匿,而韋昭寫了這段,有可能是為吳國的立國找根據,合理化吳國的獨立。更何況吳國最後一個皇帝孫皓投降時,繳出了六枚代表皇帝的印章,就沒有傳國玉璽,以司馬昭的毒辣個性,如果真有傳國玉璽,孫皓是不敢藏匿的。
小說中的傳國玉璽下落,真實與虛構交錯之間,竟然也變得撲朔迷離真假難辨。孫堅在東漢末年的英勇與忠烈形象,在《三國演義》故事中,瞬間轉變成懷有異志的謀略型人物。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比起陳壽的《三國志》影響力還要大,談到孫堅時,只見他被華雄打得落花流水,又見他得玉璽後的小人嘴臉,殊不知華雄實際上被孫堅斬殺,得玉璽卻可能只是謠言。
孫堅從洛陽趕回袁術的總部,並不是袁術要孫堅交出傳國玉璽,而是袁術聽信讒言,不想認孫堅勢力坐大,故意扯他後腿不給軍糧,孫堅因此質問袁術,逼得袁術補發軍糧。這是個關鍵時刻,如果孫堅繼續進攻董卓,讓漢獻帝不再受制權臣,東漢或有復興時刻,但失去了這個時機,卻造成群雄割據局面,這也許不是孫堅想看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