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神社殘蹟—防空洞入口。
圖/丹青
文/丹青
新北市中和區的外員山地區有兩個景點可造訪,一為員山公園,另一個則是園內的海山神社殘蹟。這是日據時期和政府遷台初期留下的歷史遺蹟。二○○五年九月十三日,被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遺蹟」類,涵蓋海山神社殘蹟、積穗配水池、考古遺址等。其中除積穗配水池由台灣省自來水公司管理外,其餘均由新北市政府管理。
既已定義為殘蹟,表示不作任何使用,僅供作遺蹟看待。海山神社只剩下部分石牆、石階、第三座鳥居基座、石垣及一九四四年建造的防空洞等,但走訪殘蹟仍能讓民眾了解地方歷史。
海山神社建立於一九三八年(昭和十三年),當時日本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除了要台灣人改日本姓名,也推廣日本的神道教。在每一街庄建一神社,供民眾參拜,以加強對台民的控制,這是當時的政策之一。
台北州的海山郡(範圍包括現今的板橋、雙和、三鶯、樹林、土城等區域)也有計畫興建神社,本應建在郡役所的板橋街,但依日本神社多在山林高地、群樹守護,有清淨而靜寂神域的習慣,板橋街因無山而作罷,其他街庄又較僻遠,最後興建於有外員山的中和庄。
但其坐南朝北面向與一般神社相反,主要是面對今中和市的中山路,是通往板橋的最熱鬧道路,也顯示其庇護中和、板橋一帶的老百姓、彰顯神社之地位。
海山神社本為沒有官方地位的「無格社」,一九四四年升格為「鄉社」,以增加募款功能。此神社從下到上,包括第一鳥居、參道與神橋、第二鳥居及旁邊的狛犬、手水社、社務所、祭器庫等,再上去即為第三鳥居及拜殿、主殿等。此神社供奉明治天皇及日本神話中的大己貴命神和征討台灣殉職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一九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防美軍空襲,日人還令當地壯丁團於神社下方構築防空壕,當時物資缺乏,挖土掘洞後,頂部只能用木板遮住,再以相思樹木撐住木板。
二戰後日本戰敗,國民政府遷台,一九五○年代,海山神社的設施大部分被拆除或遭破壞,僅剩部分石階、圍牆和第三鳥居的一塊基座。防空洞則被後來搬遷到原表參道的台新紡織公司所有,以水泥塊加強其結構,部分做倉庫,部分作為員工福利社。後來台新紡織公司出售,原地改建成社區大樓,防空洞及石牆則因地勢關係無法利用,反而保存下來了,成為海山神社殘蹟的最大看點。原來的拜殿拆除後,則改建為停車場及里民活動中心。
另外,日據時期興建的積穗配水池,在民國四十五年經國民政府擴大增建;民國六十五年板新水廠成立,自來水供應現代化,積穗配水池也走入歷史,其遺址併入海山神社殘蹟。
今日走訪海山神社殘蹟,只能看到壯觀的防空洞和部分殘留石牆,新北市政府特別在石牆旁設有舊神社的結構和配置圖,讓民眾想像昔日的神社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