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念慈
七月七日小暑到,接下來,一日熱三分。《歷書》記載:「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於極點,故名也。」既然還「小」,表示氣溫尚未到達頂點,但已有些難熬。三伏將至,風中藏熱浪,疫情亦未遠,此時應盡量伏居,一來可避暑氣,二來喜迎平安,再等些日子,我們一起去看雲起、看花開。
屋外,時光繼續走著。窗外有綠樹濃蔭,而樹上有蟬,牠從不追憶十三年或十七年的漫長等待,只歌詠當下;夏日熱辣無比,這才配得上激昂的蟬鳴,今天是蟬生的第幾天並不重要,要緊的是自己誕生在世界上,於是每一隻蟬都在鼓動青春,有幾隻蟬,就有幾個夏天。
這時節高溫高溼,空氣裡滿是不穩定的能量,倘若驚雷,乾脆拿把椅子在窗邊小歇,聽雷雨齊奏,那節奏鏗鏘有力,待雨稍歇,幾聲蛙鳴繼起,反倒更顯寧靜;別說鄉村才有蛙詠,城市裡也常見「面天樹蛙」,別人嫌水泥叢林太吵,牠反而能藉由狹窄的排水溝進行共鳴,放大聲量,勇敢唱出屬於自己的夏季戀曲。
屋裡,人類則開始了新的生活方式。我們沒有天生的鳴器,但有各種對外發聲的方式,有人學習輕巧的陶笛或烏克麗麗,試圖把五音不全的生活,奏成輕快的調;有人拾起筆,續寫年少的文藝夢,或是把書寫變成一面鏡子,誠實地面對自己,並使之澄明;有人拉開筋膜,卻聽見從心發出唉唉的求饒聲,原來身體也是我們的樂器,要慢慢地調音、保養,學習如何正確演奏,化作優美的生命樂章。
誰都都渴望解封,但或許更需要解封的,是心靈和眼光。
從前我們擁有全世界的風景,這段日子,回頭和自己在一起,從沒有想過獨處也是趟旅程,經驗孤獨,沿路學著解決問題,卻也在過程中找到新樂趣;而屋子本來只是個旅途膠囊,供我們睡去復醒來,連夢境都空白,現在才發現,早上會有奶白色的陽光照進來,把角落映得閃閃發亮。
面對生命的不安與躁動,與其心煩,不如安安靜靜地欣賞,像唐代詩人白居易應對暑熱,只是坐著,直到「眼前無長物」,心境沉澱了,終於感受到窗下有涼風;把那扇窗打開吧!薰風從遠方吹來荷花的香氣,還推響了檐下風鈴,側耳聽,叮叮噹,叮叮噹噹,聲聲皆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