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WEF)今年發布的全球五大風險來源,依序是:極端天氣事件、未能成功減緩氣候變化、重大自然災害、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人為的環境破壞。WEF自二○○七年開始,每年推出《全球風險報告》,今年是第一次出現前五大風險全部和氣候變遷有關。
「綠天鵝」一詞源自「黑天鵝事件」。美國紐約大學教授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在二○○七年提出「黑天鵝效應」這個概念,意思是指重大且系統性的衝擊。國際清算銀行(BIS)在今年初仿效黑天鵝效應,發布《綠天鵝報告》,對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綠天鵝」事件、並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等,提出示警。
據BIS的報告,「綠天鵝」有幾個特點。一,氣候變遷的影響風險極有可能在未來實現;二,氣候災難比大多數系統性金融危機更嚴重,甚至可能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三,氣候變遷的風險將引發複雜且不可測的連鎖反應。人類必須及早因應。
因此,BIS、法國央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及綠色金融系統網路(NGFS)等機構,在今年六月舉辦了第一屆綠天鵝全球虛擬會議,討論金融部門應如何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風險上,採取必要的措施。今年十一月,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要求對上市公司以標準化方式,披露它們所面臨的氣候變化風險,敲定明確的國際框架;第一步應該是進行強制性的披露。
為回應國際「綠天鵝會議」的決議,金管會日前宣布,國內所有上市、上櫃以及公開發行公司,必須在年報中揭露公司面對氣候變遷的潛在風險、因應措施及溫室氣體盤點等資訊,並且須提供量化、可具體比較的資訊。
這是國內投資主管機關首次明確要求公開發行及上市櫃公司,必須明確揭露氣候變遷相關因素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及對應方案,顯示氣候變遷已成為企業經營不可忽視的因素。
美國總統拜登任命的「證券交易委員會」新任主席詹斯勒日前表示,將會把「揭露氣候相關訊息」列為對證券金融監理的優先任務;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則在日前受訪時指出,日本央行在討論貨幣政策時會考量氣候變遷的因素;中國大陸的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也在博鰲亞洲論壇二○二一年年會發表演講時指出,人行將在投資風險管理框架中納入氣候因素,包括在外匯儲備中增加對綠色債券的配置、控制投資高碳資產等。
關注綠天鵝現象對台灣來說,非常重要。理由之一是,台灣向來是國際碳排後段班生,根據國際能源署二○二○年發布的資料,台灣碳排量在全球排名第二十一名,人均碳排量則是全球第二十名,高於中國大陸與印度;台灣在《二○二一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中,被評為倒數第五名,國內減碳政策更被評為「差」。
其二,台灣的產業在國際供應鏈分工上,幾乎是處於高碳排的部門,很容易在國際減碳乃至於零碳趨勢下受到影響,因此企業不但有減碳的義務,也須做好氣候變遷相關資訊的揭露,這不但是回應投資人知的權利,產業若想繼續向外開拓市場,也有對國際社會進行溝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