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印度的變種新冠病毒先後侵入台灣,防疫戰線格外危急。朝野最大分歧,在於疫苗戰術。民進黨政府以扶植本土疫苗上陣為職志,在野黨與各界專業人士主張立即引進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審核的疫苗,不必拒絕中國大陸產製或代理的疫苗。
六月號《天下》雜誌,訪問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前陽明大學校長、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新藥科技組長等人,談國內疫苗生物製劑公司能否跳過三期臨床試驗,開打自產疫苗?他們從方法論分析,指食藥署是參考美國的產業指引,決定用免疫橋接研究結果加快批准緊急使用過程。指引是美國官方訂的,但未實做;台灣援用此指引實戰,是世界第一,且超英趕美。
有此大膽決定,源於疫苗是戰略物質、法規必須與病毒傳播速度賽跑、支持國產疫苗像信仰;結論是台灣必須有量產疫苗能力,否則危急時刻美國也救不了台灣。台灣疫苗製劑公司這次用阿斯特利康製藥公司的AZ疫苗橋接比對,產品測試結果要與AZ差不多好,或更好,才過得了食藥署的統計檢定。
在野黨、醫藥等專業人士,乃至庶民輿論並不反對用自產疫苗防疫。可惜先是自產疫苗進度落後,去年國際間已有十支新冠疫苗進入第三期試驗;去年十二月至今年初,以色列、歐美、大陸、東亞等許多國家已普遍接種疫苗,台灣疫苗則尚在試驗中。
更糟的是蔡政府外購疫苗不利,本土疫苗製劑公司的股票卻飛漲。變種病毒疫情加劇後,確診數破萬,病亡者日增,民間企業、宗教團體、地方政府請求自購疫苗救人自救,行政程序竟曠日費時,迄未得手。如今巷議網談已普遍質疑政府,名為扶持本土疫苗,實為操作黨政集團利益;復偏執意識形態,輕慢科學防疫;否則大陸願拿世衛組織認可的疫苗濟台灣之急,何以一味拒絕,還派警拘捕陳情呼籲的民眾。
處此危疑中,政府又寧為天下先地走捷徑,欲用免疫橋接法緊急派用二期產品,立遭專家批評,指世衛組織是為因應變種病毒,才討論免疫橋接法,助已上市疫苗毋需再做一次三期臨床試驗;並非讓第一代疫苗用二期取代三期,國產疫苗仍應做三期才能確定防護力。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則呼籲人民,要盯住蔡政府不准以「台灣安全標準」放行國產疫苗,否則就對不起已染疫病故的六百多名亡魂。
現政府的疫苗防疫做法,內外均陷窘迫。對外,彭博資訊公布全球防疫韌性最新排名,台灣因疫苗接種率低、航班載客率墊底,從前段班的第五掉到後段班的四十四名。對內,國人疑慮疫苗的效度與信度。當變異病毒株擴散後,官方呼籲民眾接到通知就去打疫苗,不要選廠牌;乃至公部門、學校調查接種疫苗意願,造冊備用時,附註不能選廠牌,都被解讀成是否只能注射國產疫苗,被迫當護航本土未獲世衛審核疫苗的試驗品。
事既至此,建議政府務實開放,與民企、慈善團體合作,引進世衛審核過的疫苗救急,不拒陸製疫苗;愈開放,愈是為自產疫苗鋪墊後路。國內疫苗公司進度既落後,就不必求成於一時,應全力完善產品,著眼長期市場,藉超英趕美的優質,反駁「土疫苗」之譏,這才算力爭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