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歐洲之行,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亭會面後結束,各界將注意焦點轉移到拜登何時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透露,十月在義大利舉行的G20峰會場邊是一個可能的場所,目前尚無最終決定。
美國和中國是全球兩大經濟體,也是最動見觀瞻的兩個國家,但拜登自一月二十日上任,直到二月十日農曆除夕當天才與習近平通電話。不僅如此,拜登首次會見的外國領袖是日本和南韓,首次出訪目的地是歐洲,而非中國大陸。此行他不但與英國、歐盟和G7+3的領袖舉行高峰會,連俄羅斯總統普亭都見了面,唯獨至今與習近平仍緣慳一面。
並非是美國認為美中關係不重要,相反地,正是因為美中關係至關重大,拜登必須做足準備。他二月視察美國國防部時,要求設立「中國戰略專責小組」,四個月內提出報告。三月美中外長在阿拉斯加不歡而散,四月拜登在白宮會見日本首相菅義偉,五月見了南韓總統文在寅,接著就是六月的歐洲之行。拜登先盟友後對手、圍點打援的策略明顯,最關鍵的當然是八天的歐洲之行。
拜登此行共舉行了五場峰會,分別是美英峰會、G7峰會、北約峰會、美歐峰會及美俄峰會。前四場峰會後的聯合聲明,都提到中國大陸對新疆、香港、南海、台海的不利威脅,有如對北京畫下「紅線」。G7峰會中更首次推出「重建更好世界計畫」( 簡稱B3W計畫),承諾投入四十兆美元協助發展中國家基礎建設,明顯衝著大陸的「一帶一路」而來,儼然將世界再次分為「獨裁陣營」Vs「民主陣營」。
而聯合聲明還呼籲世衛組織進行第二階段新冠疫源調查,這項研究須及時、透明、由專家主導並以科學為基礎,調查地點包括中國大陸。世衛組織祕書長譚德塞已經表明,認同有必要進行第二階段疫源調查。
雖然北約更關心的是俄羅斯的威脅,但在美歐價值同盟和美中角力的大格局下,歐盟投向美國乃意料中事,因此十六日拜登與普亭的會面,更受矚目。美俄峰會並沒有太突出的亮點,只達成恢復大使及裁減戰略核武談判,但於無聲處見有聲,最大意義是原本關係惡劣的兩國正在醞釀融冰,緊張局勢暫時得以緩和,甚至開始外交休兵。
這不表示拜登「聯俄制中」策略奏效,卻必然對美、俄、中三邊關係帶來新的化學變化。俄羅斯近來之所以轉向中國,不是因為自主的選擇,而是在美國制裁下的被迫選擇,拜登的戰略,就在於讓俄國能夠維持中立,至少不要讓美國兩面作戰。從大陸高度關注拜登在與普亭會談中七次提到中國,官媒批評他企圖挑撥中俄關係,可見美俄重啟對話,已對北京造成壓力。
拜登首次出訪不是到中國,卻處處針對中國,他甚至明說與習近平並非老朋友,這些都使得他何時與習近平會面更富於張力。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已經點出,十月三十日的G20峰會是可能的場合。未來幾個月,雙方將密集就此事溝通接觸,美中鋒會,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