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進入社區傳播,全台施行三級警戒,學校停課,公司行號實施遠距上班,各地小農生計大受衝擊。民眾宅在家,各種有機農產電商平台適時提供服務,業績倍數成長;消費者直接向農夫購買,拉近產地到餐桌的距離,可以避免中間人的剝削。
自五月十九日進入三級警戒迄今,各級學校停課,營養午餐也停止,原本供應學校有機蔬果的各地小農受嚴重衝擊。農委會連合六十家農產電商平台,推出「台灣農產嘉年華」網路平台,民眾上網或透過手機App直接向農夫買新鮮蔬果,且宅配到府,該網站推出以來,業績成長近三倍。
國內農產品產銷最大問題是,從產地到消費者,經過層層關卡剝削,以水果為例,山上小農採收之後,運到山下,再經中盤商、大盤商轉手,到達北中南各地超市,最後到達消費者手上,已經過好幾個關卡。以蒜頭、洋蔥、紅豆為例,掌握在少數幾個大盤商手上,可以操控價格,農民成為被剝削的對象。
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農產電商平台提供新鮮、平價且宅配到府服務,不僅拉近產地到餐桌的距離,也免去中間人層層剝削。未來這類農產電商平台逐漸成為主流,有助於小農擺脫大盤商對價格的操弄與控制。
小農最需要的是行銷與通路。近年各大學掀起社會責任運動(USR),大學除了是年輕學子受教育的園地,也可以結合在地社團組織幫助小農,發揮大學的社會責任。如暨南大學,鄰近日月潭、九族文化村等,周邊有許多農業與觀光景點,學生們發起計畫,為國姓、魚池、埔里等地的咖啡產銷班農友們進行培訓,辦理咖啡相關活動,提升知名度,也幫助行銷。
木柵的政治大學,四周有許多茶園,以鐵觀音、四季春聞名。今年初成立政大50+1社企,號召校友以行動實踐社區支持型農業(CSA)。有機耕種的小農,不使用化肥與農藥,成本可能更高,因此,透過社區的力量支持在地小農,讓小農在播種、插秧之前,就有訂單,可以鼓勵更多農友加入有機耕種的行列。
新冠疫情改變各行各業,加速數位化轉型,農產運銷方式如果能夠普遍數位化,建立完整產銷履歷,有助提升小農的競爭力。小農透過電商平台銷售,直接面對消費者,提供到府宅配;而消費者可以買到有品牌、產銷履歷的農產品,這對各地小農實是利多。
若大學推動社會責任運動,可以透過社企平台,結合校內學生或畢業校友們長期支持在地的小農,如果每人每月購買一千元在地小農的有機有產品,五十位校友可以支持一位小農,五百位校友即可以支持十位小農,用吃來發揮真正的影響力。
新冠疫情對國人帶來許多負面衝擊,但也為許多產業提供轉型的商機。在封城鎖國之際,民眾可以透過網路支持在地有機小農,直接向農夫購買,翻轉傳統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