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流亡文物 重回柬國懷抱

潘楠慕 |2021.06.13
1430觀看次
字級
泰國國家博物館舉辨典禮,迎回遭竊文物。圖/美聯社
柬埔寨文化當局正在追討外流的文物。圖/法新社
泰國國家博物館舉辨典禮,迎回遭竊文物。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已故藝術品收藏家及交易商拉奇福德(Douglas Latchford)是柬埔寨藝術文物的權威人士之一,但也曾遭控非法販運柬埔寨珍貴文物;如今,拉奇福德的女兒克蘭薩科(Nawapan Kriangsak)決定將把父親留下的所有柬埔寨文物全數歸還,「我堅信這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拉奇福德是爭議性人物,擁有英國和泰國公民國籍,也在柬埔寨享有崇高地位;他曾向柬埔寨國家博物館捐贈許多物品,也獲頒柬埔寨皇家勳章。然而,美國檢方指控拉奇福德是盜賣文物集團的成員,該集團利用偽造的文件,盜賣吳哥窟和其他歷史遺跡的文物。

拉奇福德二○二○年去世,享壽八十八歲;他在世時否認所有盜賣文物指控,也宣稱個人的收藏品均透過拍賣行、收藏家和經銷商合法購買。克蘭薩科表示,她的父親罹患帕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但意識清楚時曾數度向她表達歸還文物的意願;因此,她決定把將拉奇福德名下的柬埔寨藝術品全部歸還,無論來源是否明確。

拉奇福德收藏的柬埔寨藝術品至少包含一百件雕刻品,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為了迎接這批寶貴的文物,柬埔寨已決定擴建國家博物館。

柬埔寨文化和藝術部長薩柯納(Phoeurng Sackona)表示:「這些文物不僅是木頭、泥土,它們代表著我們的精神。」他也表示,當局將繼續調查這些文物透過哪些管道被送往國外,至於美國檢方對拉奇福德的指控,薩柯納不予置評。

克蘭薩科表示,除了歸還文物外,她也準備與柬埔寨當局分享父親的收藏品紀錄文件,目前正在釐清各項收藏品的來源。

據傳克蘭薩科即將歸還的文物價值超過五千萬美元,但薩柯納表示,歸還文物不須討論價格問題;他說:「或許有人會推算這些文物的價格,但是對柬埔寨人民來說,祖先的血汗和神靈的價值,不能用數字衡量。」

柬埔寨歷經外國勢力入侵、內戰,社會一度動盪不安;「赤柬」(紅色高棉)時期,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受重視,導致許多藝術品流出國外。《英國犯罪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的報告指出,一名非法文物交易經紀人透露,光是在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他就經手九十二尊雕像的販運。此外,一項研究發現,蘇富比拍賣行在一九八八年至二○一○年期間出售三百七十七件柬埔寨文物,其中七成的來源不明。

目前柬埔寨的局勢相對穩定,經濟持續成長,旅遊業則占該國國內生產毛額(GD P)兩成以上;為了吸引更多觀光客,當局正致力追討外流的文物。

薩柯納對克蘭薩科歸還文物的決定深表讚許,也稱克蘭薩科是其他收藏家和博物館的「典範」。國際藝術類犯罪研究協會(ARCA)執行長歐伯森(Lynda Albertson)則表示,希望克蘭薩科進一步調查她父親其他收藏品的出處,尤其是印度的文物,「釐清並改正錯誤,才是(為她父親)挽回聲譽的正確之道」。

千年寺廟門楣 原璧歸還泰國

泰國文化部發現,兩件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展出的宗教文物,是越戰期間被盜賣到美國的泰國文物,要求美方返還。

泰國文化部指出,這兩件雕刻著神祇圖像的石雕是十世紀和十一世紀時的寺廟門楣,研判是在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九年越戰期間流出,這段期間很多泰國文物都被盜賣。

文化部表示,泰國東方大學考古學家韓旺(Tanongsak Hanwong)蒐集資料時,發現這兩件文物的圖像,與他曾見過的資料照片圖像幾乎完全相同;韓旺認為這兩件文物是典型的盜賣物品,因此在網路上發起呼籲歸還的活動。

泰國官方徵詢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是否願意歸還這兩件文物,館方雖提出文件證明門楣的買家、賣家,但無法說明買方如何取得這些文物,也沒有泰國官方的出口許可證明。美國國土安全部介入調查後,認定這兩件文物是走私物品,根據聯邦法律應予沒收;隨後,亞洲藝術博物館在今年五月下旬把這兩件文物送還。

泰國當局迎回這兩件珍貴文物時,特別舉辦慶祝儀式;這兩件文物目前正在曼谷的國家博物館展出,當局也考慮未來把這兩件石雕門楣運到東北部的兩個宗教聖地安置。

泰國外交部表示,這些文物是泰國繁盛的證據,對泰國政府和泰國人民而言,具有歷史、考古和文化方面的重大意義;泰國外交部感謝美國當局的裁定,也讚許相關人員追討文物的不懈努力;當局並強調,越戰期間泰國被盜賣的大量文物至今仍落在外,在美國各地博物館展出的泰國文物至少超過一百件,將繼續爭取讓這些文物回到泰國。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目前仍不認同這兩件文物是非法來到美國,但表示尊重當局的裁定,也在聲明中宣稱樂意見到這兩件文物回到故鄉。

近幾年來,歸還非法文物的呼聲日益升高,一些國家也從善如流;例如,澳洲自二○一四年起,已歸還印度至少八尊古老的印度教雕像;二○二○年,法國同意把殖民時期掠奪的文物,送還塞內加爾和貝南共和國;荷蘭、德國也已承諾返還文物。

雕像洗澎澎 細菌好用不傷身

年代久遠的雕塑作品,往往會出現汙漬、變色;然而,清潔這些作品並不容易,尤其是一些知名藝術家的創作,因為這些作品是無價之寶,一旦清潔的手續和材料出現問題,可能導致雕像損壞,釀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建於十六世紀的義大利麥迪奇禮拜堂(Cappelle Medicee),內有米開朗基羅設計的雕像;歷經數百年歲月後,這些雕像外表出現許多難以去除的汙漬,讓修復人員傷透腦筋。管理麥迪奇禮拜堂的巴傑羅博物館(Bargello Museum)前館長比提(Monica Bietti)表示,麥迪奇禮拜堂的建築已大致修復,但雕像的清潔卻遇上瓶頸。

為了解決這問題,麥迪奇禮拜堂求助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最後,委員會指派比提籌組一個特殊團隊,成員包括歷史學家、科學家和修復人員等專業人士,他們使用科學儀器檢測後發現,這些難以去除的汙漬是由方解石、矽酸鹽及有機殘留物形成。

比提指出,常用的強力清潔劑雖可清除汙漬,但其中的化學物質可能損壞雕塑;因此,科學家決定嘗試以生物分解的方式,利用細菌清除這些汙漬。

義大利國家新技術、能源和永續經濟發展局(ENEA)的生物學家史普洛卡蒂(Anna Rosa Sprocati)表示,有多種細菌可用於分解石油和重金屬,團隊也進行測試,尋找最適合用來分解雕像汙漬的菌種。

經過測試,團隊選擇了幾種細菌作為「生物武器」,對抗雕像上的汙漬;這些細菌都沒有孢子結構,不具傳播能力,不會危害人體健康或環境;史普洛卡蒂說:「我們的清潔方式對人類、環境和藝術作品都有好處。」

巴傑羅博物館館長達戈斯提諾(Paola D'Agostino)表示,這項清除汙漬的計畫相當成功,義大利其他珍貴藝術作品和雕塑,未來也可採用這種清潔方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