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說

整理/黃朵而 |2021.06.09
4159觀看次
字級

整理/黃朵而

01

德康延齡藝術工作室的負責人康延齡,曾參與設計戲服的影視作品包括《風雲》、《第8號當舖》等,還有明華園《白蛇傳》、《鴨母王》,及當代傳奇《蕩寇誌》、《浮士德》等;他擅長將小物件拼成華麗戲服,讓觀眾透過服裝,更能理解人物的形象,康延齡表示:

「怪,代表與眾不同,這是台灣文化的實力。」

02

今年高齡101歲的人瑞阿嬤林黃勸,從90歲開始學習工筆彩墨畫,不讓自己因年齡而受限;她還會用廣告紙,編織成筆筒、收納盒等器皿,也會將棉布製成小錢包,並把這些手工藝品全送給慈善團體做公益。常有人問她要如何才能長命百歲?林黃勸總是回答:

「心存慈悲,就是最好的養生祕訣。」

03

「森。木管三重奏」由雙簧管演奏家謝宛臻、單簧管演奏家劉凱妮、低音管演奏家簡凱玉組成,10年前在台北國家演奏廳舉行創團音樂會之後,持續探索三重奏新曲目,也到偏鄉小學及企業團體推廣古典音樂,他們今年推出《十年》專輯,謝宛臻表示:

「身體雖被疫情限制自由,但希望樂迷可以在音樂中不受限,感受音樂的無邊際。」

04

漫畫家阮光民在2009年完成《東華春理髮廳》的故事,熬了12年,不只近期推出首集復刻版,也宣告第2集即將發行。阮光民說,30歲以前,他曾經不斷摸索,一心尋找屬於自己的創作之路,後來看到谷口治郎《遙遠的小鎮》,他才理解:

「原來好好說一個平凡的故事,也是一條路。」

05

噶瑪蘭香蕉絲編織技藝全國獨有,但和許多傳統技藝一樣,都面臨文化斷層的難題;年過8旬的嚴玉英是部落裡年紀最大的藝師,為了傳承技藝,她固定在宜蘭、花蓮開班,她說,從沒想過自己只有國小畢業又不識字,也能成為老師,儘管舟車勞頓,但嚴玉英表示:

「只要有人願意學,哪怕是只有一個,也要教。」

06

每隔半年,在台北市東區擔任髮型設計師的張立欣(Ivy)會帶著專業剪髮器材,搭2小時火車到花蓮,再辛苦爬5小時陡峭山路,到海拔逾千公尺的大同、大禮部落,就為了替當地族人義剪。外人納悶她為何甘冒路途迢遙,Ivy卻樂在其中,她說:

「這是我和族人的約定,也是我喜歡做的事。」

07

彰化縣「金炭稻」推手吳素秋是埔鹽鄉大有村媳婦,她把台北市社區經營經驗移植到大有,讓大有成為彰化縣模範社區,金炭稻還獲選為第57屆金馬獎貴賓禮品;她自謙是什麼都不懂的「都市囝仔」,是長輩的教導和協助才有如此輝煌成績,吳素秋說:

「學歷低不代表沒智慧,年輕人可以當長輩的手記下生活智慧,減少嘗試錯誤的機會。」

08

2016年台灣出現首家專門存取「文化」的文化銀行,由一群20幾歲年輕人到全台各地,找尋快要消逝的傳統工藝、宗教民俗、歷史記憶,並以文字、照片、影像記錄,進而讓傳統文化可以永續再生;來自高雄的邵璦婷是其中的靈魂人物,她說:

「文化不只是個名詞,而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