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風徐行】 美麗又深邃的走路

文/劉克襄 |2021.06.01
1244觀看次
字級

文/劉克襄

身心合一的運動,在現今的休閒項目裡比比皆是。走路或許是最簡單、最廉價的,卻常被忽視,甚而不以為是運動。

但人類走路的歷史很長,遠遠超過其他。被當成一門學問,或在各地被具體又細膩地剖析,恐怕也最為豐厚和繁複,晚近則愈發重要。在汽機車和捷運等交通工具陸續誕生,以及現代城市生活快速改變之際,走路已然進化,因而擁有了更進一步體驗和論述的必要。

有時也不須哲人、僧侶或浪遊者的身心辯證,以及指引。路走久了,縱使凡夫俗子都自有生活信念,不一定非得藉由書本的深奧砥礪,或宗教的長途跋涉,才能悟出步行的奧妙。農民走出耕路的風景,獵人踏出林道的情境,或牧者巡出山徑的視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領會。

走路時,你是自己的主人,清楚主宰自己跟世界對話。你是強大的,毫無卑微,可以跟世界並肩,卻又不時知曉謙卑和尊敬。走路時,可以華彩豐潤,停止時則誠摯直接。

更棒的是,走成一種習慣後,自有步行的風采,比任何時候更喜歡自己。那不是自戀,而是對某一狀態的能夠持久和信任,紮實地感到喜悅。

那是一帖值得經常服用的慢性藥方。透過走路,思考的事情更加活絡。就像減輕體重般,你會減少很多物質的需求,割捨諸多生命的不需要。走路不單是去遇見美麗的風景,不只是讓身子保持健康的簡易內涵。走路是一種具體的回到過去,減少歲月流失的活動。乃至於迎接未來,清楚一個人能夠確切掌握的方向。

最好療效的安慰劑,就在你的下方。雙腳的不斷前移,無目的或有目的,都具啟發性。乍看彷彿有很多東西卸下,但也悄悄地背上一些饒富旨意的生活價值。

那種價值甚是美妙,平常卻難以從社交和事業裡獲得滿足。但也無須你努力打拚,甚而是衝撞得傷痕累累,才會逐漸明白。走路是那麼不帶有壓力,從日常、從稀鬆平靜裡解放,再緩然有序地獲得啟迪。

有時,一個簡單的早晨之走路,習慣了正念行走,便讓你思惟愈清楚,不再被沉苛的工作所纏繞。回來沖個澡,打開窗子,所有欣喜都環繞周遭,世界以晴朗的日子重新等你。你會獲得這種機會,或許要的也是這個。縱使接下有許多生活的困難,都可坦然面對。

愛上走路,身體自然也會產生舒服的律動,促發自己喜歡這種平緩的節奏。這種甜美很少當下浮現,多數時候反而在久遠之後,在反覆的練習和積累,在日復一日的步行裡,逐漸浸染身體。終而體會,願意珍惜這一切創造出的價值。

而走路不疾不徐,風景愈大,胸襟更能包容。不易割捨的,框在房子內的,都因為離開,因為一段長長的跋涉,逐漸脫落。

步行禪(Walking Meditation)即如是。再如何遙遠的路程,再怎麼千變萬化的走路發展,還是可以回到原點,把握這個初衷,回到你雙腳的第一步,跟內心呼應。面對任何挑戰,走路是一切美好的開始。

不同家園,走路的內涵也必然有異。台灣自有風格特色,等待更多發掘。那些我們熟稔的自由民主,甚至法治,都跟走路有關。在文明進展的過程裡,從走路獲得見識,引發思考,攝取正能量,進而以走路去實踐激越的反核、反戰和性平認同,或許都是路上必修的課程。

走路向來是機動性的,絕對是一堂無所不在的公民教育。一直跟社會保持新型式的對話,足以面對現有的生活困境。我們繼續依循社會的變化,修正自己的走路觀。

因而,我們也可以給予走路更大的期待,尤其當我們認真反思腳下的環境時。走路會是環保意識的觸鬚。

長長的路走過,增加的應該是對土地的情感,常抱持無可取代的環境責任。你更願意傾聽,關心家園社區。深信那些道路開發破壞,傷害的不只是周遭環境,而是在摧毀你所認定的價值。

我們努力走路,逐漸拉長距離。不只是照護、珍惜自己的身體,還丈量著土地,評估一切的美好。它是最好的身體測溫槍,同時是環境試蕊紙。提供我們適時目測一條路的允當性,乃至一條路周遭的地景和物產。

愈來愈多寬敞筆直的路環繞著城市,泰半是省道、快速道和高速公路。為了方便來去,快速到達彼端,我們犧牲了眼前的美好鄉野,卻想像著遠方有更好的地景。每一條都像包裹身體的繃帶,我們難以邁開腳步,舒適而安心地踩踏每一步。

我們需要一些彎曲的小路繞進郊野和森林,讓我們如花草掙得透氣和生長的空間,鬆綁緊縛的身子。這些小路必須完好地在不遠的地方,離城市愈近愈精采。它們比農路或鄉道更加自然。愈多泥土、愈少水泥化,我們愈能獲得解脫。甚至於,這些小路應該保留或移植回城市,更能為生活增值。

小路縱使只有一二公里,都值得爭取。但五公里不若十公里,愈多可以散步的路出現,愈代表我們的自信和遠見。眾人有足夠的共識,放下既有的一切,割捨那些過去自以為方便的文明生活。

反過來說,城市有友善的步道,當然幸福。但那裡是森林,有幾條二三十公里的泥土山徑,無疑是更為美好的狀態。很幸運地,台灣多山,淺山重重深山疊疊,我們也有看守的機會。而任何一條值得永續維護的山路,都直指著保護整座森林的最終目的。

當許多好路存在,這是比什麼都還重要,都值得驕傲地留給子孫的資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