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1 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 17/幸福第六道② 】彼此助成合作 才能造福社會

星雲大師 |2021.05.30
3553觀看次
字級
維摩詰經變相之吐蕃贊普/原位於莫高窟第159窟

文/星雲大師

三、樂於分享他人的成就

對於他人獲得好名聲,我們本要心生歡喜,給予讚美,甚至當他是我們的善知識,效法他的善行。可是有一種人,看到朋友得意,他很難過;看到朋友快樂,他心底不悅。反之,看到朋友落難,他心裡歡喜;看到朋友不快樂,他幸災樂禍,這實在是很不應該的行為。

過去,有一個師父,雙腿患有風溼關節炎的毛病,每當疼痛難耐時,兩個徒弟就會幫忙按摩,大師兄按摩左腿,小師弟按摩右腿。每次大師兄為師父按摩時,師父都會在他面前誇獎小師弟按摩的功夫多麼好,大師兄聽了也就不太高興。同樣地,當小師弟為師父按摩時,師父也會在他面前誇讚大師兄按摩得如何好,小師弟聽了也一樣不歡喜。

有一天,趁小師弟不在家,大師兄就想:「我要把你按摩的右腿折斷,好讓你回來後沒有腿可以按。」於是硬生生地就把師父的右腿折斷了。小師弟回來,沒有腿可以按摩,心想一定是師兄搞鬼,也把師兄按摩的左腿給打斷了。兩個師兄弟互相不歡喜對方比自己好,最後受害的卻是師父。

真正有愛心的人,才能歡喜別人的榮耀;真正有肚量的人,才能分享別人的成就。有一句話說:「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父母不會嫉妒兒女的教育程度比自己高,所以就能培育出博士、碩士的優秀子弟;老師不會嫉妒學生的成就比自己高,所以有謂「沒有狀元老師,只有狀元學生」。如果連父母、師長都要嫉妒兒女、學生,不就要「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了?這樣的結果,國家社會又怎麼會有所作為,有所進步呢?

所以,我們應該養成「見好隨喜」、「見能讚歎」、「見美說好」、「見善宣揚」的美德,當朋友獲得了美譽,要為他歡喜;當朋友被稱讚很有學問、很有道德,要和他一起高興;朋友得到名位,就好比我的榮耀、我的名譽,我要感到與有榮焉。能夠放大心量,做一個與人分享成就的人,豈不善哉?

四、讚歎別人的善行

俗話說:「毀謗人、欺侮人,必損其陰德。」然而有的人見你行善,他就不歡喜;知道你是正派的人,他就要毀謗你;知道你是實實在在的人,他就要批評你。若是別人找我們麻煩、毀謗我們,尚且可以學習忍辱,效法布袋和尚:「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他自乾了,你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瀟灑以對。但如果是我們毀謗他人,那也就應該自我反省了。

關於惡人害賢的輕毀過患,《四十二章經》裡有很好的說明:一個人如果毀謗別人,則如「仰天而唾,唾不汙天,還汙己身;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

所謂「泰山不辭細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容納百川,故能成其大」,世間上,人我之間都具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吾人應該培養包容的雅量和隨喜的胸襟,對於別人行善、服務社會,應予以隨喜助成,不該惡意中傷、批評;社會上能有很多人做好事,才是大眾共同的幸福。

說到毀謗,一個人身處在人群中,難免會遭受他人的譏諷詆毀,就是偉大的佛陀,相信他的人,說他是聖人,是佛祖;不相信他的人,則也要說他是魔鬼,是壞人。

過去有一個外道收買了一位風塵女郎,他在佛陀講經的場合裡,大聲吆喝:「釋迦!你講經講得很好,不過,你在我肚子裡留下的孩子,你說該怎麼辦才好呢?」

現場的人聽了都為之譁然,議論紛紛。不過,佛陀一句話也沒有作解釋,倒是在座的目犍連尊者運用他的神通力一探究竟,而揭穿了那個女人的陰謀。只見那女人肚子上綁木盆的繩索給弄斷,木盆滾了下來,終於真相大白。

在人生旅程裡,多少人給予我毀謗批評,我也都將它視為做人處世的逆增上緣。例如,我一生為了提升婦女地位,始終盡最大的努力,但卻因此遭人批評:「星雲大師是婦女工作隊的隊長。」意思就是說我太重視婦女的地位。不過我覺得我是實踐佛陀講述「眾生平等」的真理,這是正當的事、應該做的事,也就不去計較個人毀譽了。

若說傷害毀謗能增加人的福德因緣,我想,我的福德因緣應該就是從忍受別人批評、毀謗而來的吧!

佛陀說:「修道人若不能忍受毀謗、惡罵、譏諷,如飲甘露者,不名為有力大人。」所以,一個修行人要能有如磐石般,不輕易為毀謗動搖的心志,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人。

有一天,蘇東坡大學士做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形容自己打禪的悟境。詩寫完後,很得意地叫書僮坐船過江,拿去給金山寺的佛印禪師看。佛印禪師看後,草草地寫了幾個字在上頭,請書僮帶回去給蘇東坡。

蘇東坡一看上面寫著「放屁」兩個字,立刻趕往禪師住處興師問罪,並且忿忿地責問。

佛印禪師見狀,哈哈大笑說:「學士、學士,你不是已經八風吹不動了,怎麼一屁就打過江了呢?」

一個人要不受境界之風動搖並不容易,不過,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毀謗是修行道上的養料,能成就我們的道業,是莊嚴自己,增長福德智慧的助緣。所以,我們要學習把別人的毀謗,看作是一種激勵、助力,而不是阻力,面對惡意的毀謗攻擊,想想那是替自己消災滅罪,內心也就會釋懷了。

反之,對於他人做好事,我們則應該給予助力,不應心存打倒對方的想法。人類的文明是眾人心血智慧所共成,彼此助成,彼此合作,才能造福社會。何況人道有虧,妄求佛道又如何能夠成就呢?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不以諛諂親善友,於人勝法無妒心,他獲名譽常歡喜,不謗菩薩得無怨。」

那時,佛陀就說偈語:「我們不應該用諂媚阿諛之心對待親朋善友;對於別人比我好、比我能幹,不應該生起嫉妒的心;他人得到名譽,我們要生歡喜心;對於菩薩行者,不應加以輕侮、毀謗,如此才能得到處世無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