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馬挖愛心井 左鄰右舍皆共享圖/BOB
驢馬挖愛心井 左鄰右舍皆共享圖/BOB
文/牆編
同學們若是想到大型陸生草食動物,背景通常都是綠油油的草原,三三兩兩的站著幾隻悠閒的鹿牛羊。但事實上水源稀缺的旱地面積,占地球陸地的1/3以上,在這些地方卻仍能見到這些悠閒生物們的蹤影,牠們到底怎麼辦到的呢?
澳洲雪梨大學生物學家艾瑞克•隆登(Erick Lundgren)博士,在美國亞歷桑那州研究水系統時,發現地上有許多地洞。有些地洞可達兩公尺深,足以讓地下水冒出,說是個「井」也不為過。這讓隆登博士相當困惑,但從來沒人覺得這值得研究。
隆登博士並沒有放棄這個研究念頭(冷門科學家的執念都很深),他知道非洲大象以及澳洲的袋熊,都會在乾季挖水井的故事;美國內華達大學也在北美西部考證,猛瑪象曾於大旱季挖出1萬3000年歷史的大坑。以上文獻再再勾起隆登博士好奇心,到底是誰在北美洲的乾季挖井。
流放驢馬 四處挖井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連續3個夏天,隆登博士於美國和墨西哥交界處的所諾拉沙漠(Sonoran Desert)進行調查,總算在現場「抓包」正在挖井的工程師,竟然是被視為外來種,大家超級排擠的野驢和野馬!
本來北美洲沒有驢或馬,直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歐洲強國紛紛從自家攜帶牲畜,來開發這一片富饒土地,其中就包括了驢跟馬,這才讓驢馬再次於北美洲現跡。19世紀美國掏金熱,也讓大批的驢馬被帶到北美洲來,擔任運輸和推磨的工作。
好景不常,機械逐漸代替了驢馬的工作。不論是逃家的或是被放生的驢馬,這下只能在野外自生自滅,沒想到也還混得不錯,就這樣在新大陸上定居下來。
外來本地 共榮共存
根據井邊攝影機資料,有57種脊椎動物會出現在井邊並飲用井水,其中包括鹿、山貓、灌叢鴉、野豬、美洲獅甚至黑熊,都是「驢馬井」的龐大受益群體。另外還有一些樹苗,從幾個荒廢的驢馬井邊冒出綠芽,可謂是「小樹育幼院」。
隆登博士說:「野生驢馬在北美洲被視為入侵物種,不被列入在地野生動物,所以牠們不像原生動物那麼受重視,甚至一度被列為撲殺對象。這種狹礙想法,反而阻礙科學家們更細緻的了解生態系。」在入侵物種已與當地生態包容共生的狀態下,缺少牠們對原生動物絕不是好消息。
下次同學們看到你家小狗拚命在草地上挖洞時,別怪牠把身上弄得灰不溜丟了,那可是犬隻在沙漠中保命的祕技,只是現在先拿出來練習一下,免得忘記(此段沒有科學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