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端
日前,四位大學同窗好友約在港式茶樓喝茶「開講」,我和S、C皆準時赴約,只有H,氣喘吁吁地提著一大袋名牌休閒運動服飾姍姍來遲。
當時頗為意外,猶記得不過三個月前的聚會,聊天的主題,就是退休後在物質上如何「斷、捨、離」。經常一不小心就買下非必需品的H,信誓旦旦往後將謹守「停、想、聽」的原則,絕不衝動購買;言猶在耳,不想她這麼快就破戒了。在大夥「興師問罪」之下,她才「招供」,採買的是折扣促銷的男裝,而且是要送給已離婚多年的前夫!
當初H的婚姻之路並不順遂,關卡是累世以來難以破解的魔咒──家世背景與學歷的落差。好不容易排除萬難結婚之後,也曾有過一段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幸福歲月,然而夫妻性格上的差異,在日後各自經營的事業上逐漸顯現。
H從事出口貿易,心思細密,做事步步為營,秉持「有三分實力做三分事」的穩健作風,累積了有口皆碑的商譽,生意蒸蒸日上;先生則是承包道路工程,行事衝動,往往顧前不顧後,企圖「以三分實力拚十分事」,因信用過度擴張負債累累。H數度義不容辭地扛下債務,遺憾的是,先生並未因此檢討改進經營方針,一而再再而三地捅出許多簍子,不但導致身心俱疲的H罹患憂鬱症,最終也壓垮了兩人的婚姻。
離婚之後,善良的H對前夫依然有情有義,不忍經濟上已捉禁見肘的他流離失所,主動搬離當初自己購置的住處,以公司為家。尤有甚者,擔心前夫生活拮据,即便貿易生意今非昔比,由盛而衰,依然不時予以金錢濟助,對年事已高的前婆婆也時時噓寒問暖。不知情者,常誤以為他們仍是一家人。
好友S曾百思不解地詢問H:「以你們的情況,換成別的夫妻早就恩斷義絕了,為什麼你還是一直牽掛著前夫?」
H意味深長地說:「其實我十分感謝他,讓我擁有十幾年自在快樂的美好時光,這是我結婚以前,在嚴厲雙親對子女有著高度期望的家庭裡難以感受到的。而且你們只見到我照顧他,卻不知他也同樣關心我,對往日的種種也一再懺悔、道歉。我倆之間雖已沒有夫妻情,朋友之義還是在的,朋友的過錯,我們總是會原諒的,對不對?」
一朝夫妻一世情,H與前夫雖因造化弄人,無法在婚姻路上攜手偕老,卻在歷經悲歡聚散的試煉之後,彼此依舊能夠敞開心扉,以溫煦的友情相互關懷扶持,兩人之間的因緣,可說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