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練習題】 語言模仿 該疏導還是防堵?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2021.05.25
1319觀看次
字級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髒話易學,從一個字、兩個字到五個字都有。大家普遍認為,不說髒話是有教養的表現。

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們一定會自然而然地從影片、同儕或環境中接觸到髒話,並應用在生活中。當父母師長聽到孩子說出人生中第一句髒話時,總是驚嚇萬分,心想一定要徹底改掉、絕對禁止,萬萬不能讓孩子養成習慣。

尤其是不會分辨情境、有固執特性,又不懂得社交技巧的亞斯柏格孩子,往往在不對的場合中(如音樂會)、在不合適的對象(校長、爺爺奶奶等長輩)面前飆出髒話,那時,當父母的臉上絕對不只三條線。

小哲今年三年級,診斷為亞斯伯格,平日固執的想法已經在生活中造成不少困擾。有觸覺防禦的他,常常會認定別人不小心的觸碰是故意的,所以會立馬反射性地K回去,而無辜的同學挨了打,只能眼淚汪汪地去告狀。每周總有一兩次,師長得調解這樣的紛爭。

小哲的媽媽問我:「袁老師,前兩天晚飯後,我要小哲去洗碗,小哲居然說:『XX,為什麼不讓哥哥洗。』我和哲爸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家裡嚴禁髒話,小哲可能是與他唯一的好友學的,真擔心他會因此養成習慣。倘若之後開口閉口就是髒話,不但讓人印象不好,更可能會惹來更多麻煩啊!」

我問小哲媽媽,她怎麼看待說髒話這件事?

「不就是一個應該禁止的粗鄙行為嗎?」小哲媽說。

其實,各種語言都有髒話,且歷久不衰,不管怎麼嚴格禁止,還是會一代接一代地存在。因為髒話對人類而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發洩情緒,紓解壓力。

既然說髒話與發洩情緒、紓解壓力有關,那在策略上,「疏導」就與「防堵」一樣重要。而一般成人也都知道,其實我們不是不說,只是我們罵在心裡、在沒有人的時候大聲飆罵,或是用諧音字來取代。

此外,約莫國小三、四年級的孩子,會開始對師長所禁止的髒話感到好奇,並在一知半解之下嘗試模仿。同齡的孩子聚在一起,敢說髒話就是帥氣的表現,在團體中,那是彼此認同的語言。我們都當過孩子,應該都能懂,好比已成年的我們,會在哥兒們面前說三字經,卻不會在上司與長輩的面前說。

回到小哲的問題,我們沒有辦法保護孩子在完全純淨的世界中長大。因此,當孩子正經歷對髒話好奇、模仿的階段時,引導的重點就得回歸到小哲的特質來思考,讓他「了解髒話的意義」,以及「適合應用的情境」。

首先,要讓擅於邏輯思考的亞斯孩子了解「為什麼不能說髒話」的來龍去脈。當亞斯孩子了解具體的原因後,就更容易遵循規定。比如,說髒話是辱罵人的語言,「哭枵」是指人「因飢餓而吵鬧」,暗指對方無理取鬧;「哭爸」則是指人在父喪期間哭泣。這些都是傷人的粗話,說了會降低自己的水準。

同時,我們要教會小哲分辨說話時的情境與對象。比如說,只有在自己很熟的同伴面前(同儕認同),或是自己獨處時才可說粗話(發洩情緒),要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嘴巴;必要時可用諧音字來取代髒話,如「shoot」、「看」、「機車」等等。這樣既可以發洩自己的情緒,又可降低粗話的難聽程度。

最後,我建議小哲媽媽,不用擔心太多,簡單告誡後靜靜觀察即可。有時孩子就是一時好奇,過了那個階段之後,不好的言行就會自動消失,進化完成了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