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外觀。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在台灣工藝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溪,木藝之傳承隨著船運的沒落,曾出現短暫空窗期,然而,在老師傅的堅持下出現了轉機。而木藝生態博物館的誕生,除了活化大溪國小及警察宿舍群等歷史空間,也繼續在這片土地上書寫故事。
多年前的大溪,是熱鬧的國際貿易轉運港口,許多農產品、日用品都從這裡轉運。河運興起時,這裡聚集了許多從唐山來的木匠師父,靠著精湛手藝獲得許多好名聲,在此開創了事業的第二春;而大溪出品的木工藝品,也贏得信譽保證的口碑。
走進木藝生態博物館,當地耆老表示,自一八一○年代起,大溪的木器產業就蓬勃發達了,現今的和平老街、康莊路、信義路與員林路,依然存在著許多木器行與製材廠。老師傅與學徒們默默繼承著昔日的榮耀,也因為這群人的打拚,使得大溪躍昇為台灣木器產業重鎮。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大溪木工藝品的輝煌歲月,木藝生態博物館在千呼萬喚中誕生了。博物館的空間,係將公有館舍重新修繕,涵蓋武德殿及二十二戶日式宿舍群,同時串連起當地各個歷史街屋,逐步打造成一座人文博物館。
大部分的展館是從廢棄或擱置不用的老舊建築重修,讓老房子有了新生命,也象徵時代的變遷。其中的大溪國小日式宿舍,為一九二○年代興建的日式高架平房建築,曾經是大溪國小校長宿舍;二○○七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第一棟修繕開放的空間,被稱為「壹號館」。
壹號館保留了木造日式外觀,展示以「木藝」為主軸,內容涵蓋木藝、食物、宗教等常民生活文化展品。戶外設有「新玉清木器」設計的大溪老街牌樓造型長木椅,室內則擺設「協大木器」打造的木桌椅,搭配生動的影音導覽,為過往遊客訴說著大溪的古往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