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專刊 布蘭琪、帕瑪和奧森 分享母親大小事

楊慧莉  |2021.05.08
1938觀看次
字級

文/楊慧莉

母職,從來都不是輕鬆之事,其中的艱辛只有走過來的人才知箇中滋味。三位影視明星以訪談和出書方式分享母職經驗,其中有性別教養上的不同、世代教養上的差異,還有遭逢疫情的獨特感受……

經驗傳承
金獎影后布蘭琪: 養兒育女大不同


澳洲女星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多次獲得全球矚目大獎的肯定。她的演技純熟自然,任何角色演來入木三分,引人入勝。不過,除了有時需挑大梁的角色外,她的人生裡還有一個角色也很吃重,那就是擔任三男一女的媽。

布蘭琪與丈夫相知相惜,結婚二十多年,生了三個兒子,領養了一個女兒,長子已十九歲,最小的養女五歲。她於接受時尚雜誌《魅力》(Glamour)專訪時,透露她對於生兒育女的獨到見解及母職心聲等。

培養新時代女性

首先,布蘭琪認為,不管個人社經地位如何,在女性主義強調男女平權的時代,作為母親,應有責任教導兒子要尊重女性,教導女兒要自我尊重、對個人有期許,並有權追求品質,而後者尤其重要。既然她有一個小女兒要養,就要每天克盡職守,一早醒來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則。

此外,她也剖析女兒的成長經驗跟她自己的經驗有所不同。由於父親因病早逝,布蘭琪由母親和祖母帶大。其母是一位非常自重且獨立自主的女性,她將女兒送往墨爾本衛理會女子學院就讀。在這間女校,凱特與同學無法演出那種偏好男性角色的劇本,只好自創劇本,她對戲劇的熱愛由此發跡,也因此發覺自己的表演天分。

布蘭琪自忖,母親的時代,教導女兒認知女性有自我表達和發現的權利,從中發展出個人特性,固然重要,但在這個新世代,教導女兒記住女性的集體身分也很重要。她表示,投票權已經過了許久,男女同工不同酬的問題尚未解決;此外,全球有些地方的合法婚姻年齡下修,十四歲的女孩就能結婚,還有女性生育權等問題,都值得爭取和改善。因此,現階段教養女兒,應雙頭並進,一方面教導其自主獨立的個性,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其合作能力,與其他女性一起改善自身權益。

少點壓力就美麗

當然,作為獨立自主的女性,首要之務是要懂得自我照顧。對此,布蘭琪深諳其理,只是當了媽之後,這點就變得有些困難了。她認為女性歷經各種生命的轉折,不管是扛起一個大事業、初戀、領養孩子,或邁入某個年齡階段,都需要花時間重新校準生命的重心,而此刻的她,「不再有兩條腿,而是四條腿」,不僅要照顧好自己,還身兼照顧他人的角色,只是要同時兼顧,找到平衡點,還真不容易。無論如何,她還是想辦法善待自己,因為若非如此,根本無暇他顧。

另外,社會對不同年齡層的女人有各種不切實際的期許,這些都變成一種壓力。她認為就順其自然,不管是去健身房、按摩或保養肌膚,重點是讓自己活得有自信。

「有時,與其快速保養,還不如少講電話二十分鐘,讓自己臉部休息一下;當人家說你看起來氣色不錯,其實只是自己少了壓力……而少流連於社群媒體,就可以為自己省下十年的生命。」影后說。

青銀共居不懼老

至於讓多數明星不安的老化問題,布蘭琪可是一點都不擔心。她從小與母親和祖母同住一個屋簷下,跟著這些長輩一起成長,讓她深感受益良多。她母親和祖母都是有趣、充滿活力之人,聽著她們年輕時的故事,彼此陪伴走過人生各個階段,讓她一點也不害怕老。「沒人想死,但我們都通往那個方向」,但跟著長輩一起住,有助她前行,因為知道未來還有很多有趣的事等著她。她認為,社會應該去除「老摳摳」的觀念,如果能「青銀共居」,就不會讓人對「老」那麼畏懼了。

布蘭琪表示,自己從祖母身上學到人生要盡興,想做什麼,就勇敢去嘗試吧,可別說「多希望自己做過什麼」,而徒留遺憾;從母親身上,她則學到身體保養實務,如要讓皮膚保溼,以及絕不讓自己曝晒在陽光下。母親把護膚之道傳遞給她,她心存感激。

走過流產
演員奧森和帕瑪:多跟孩子們交心


三十七歲的美國女演員莎拉‧賴特‧奧森(Sarah Wright Olsen)和三十五歲的澳洲演員兼模特兒泰瑞莎‧帕瑪(Teresa Palmer)因年紀和生命歷程相仿,彼此相互扶持走過母職過程中的快樂與痛苦,並一起成立了「你的媽媽禪」部落格,暢談媽媽經。上個月六日,她們將自己的故事出版——《媽媽禪:找到懷孕、誕生等事的韻律指南》(The Zen Mama: Guide to Finding Your Rhythm in Pregnancy, Birth, and Beyond),內容涵蓋母職之事,從不孕症到產後憂鬱症,以及一些有助父母和小寶寶維持身心健康的建言。

友誼支持度流產

新書上市,奧森和帕瑪隨即接受美國《時人》雜誌(People)專訪,不僅提及書中一些重要觀念,也分享了兩人在新冠疫情期間生育的經驗和親職風格。

二○一五年,帕瑪流產,內心的悲傷可想而知,但有一點讓她很難過的是,先前讓她讀得津津有味的懷孕書籍,如今讀來索然無味,因為她失去孩子,成了局外人。那些書都沒有提到流產,她只能擱置一旁。

於是,兩位作者把這段重要經驗納入書中,希望有人看到她們的書,如果剛好遭受流產之苦,不會再把書放下,而是繼續讀下去;如果她們掙扎於不孕,也能繼續讀下去。在書中,她們想澄清一個觀念,流產其實有很多種,而非特定的一種,而奧森和帕瑪希望將各式流產都涵蓋其中。

此外,兩人也在訪談中分享如何走出流產之苦。帕瑪說,她向所屬的姊妹社群尋求支援。懷孕四周,她就昭告天下;流產時,也只好回頭去一一報告。儘管很費事,但說完後覺得備受友誼的支持。

奧森也說,流產讓她獲得類似的支持。周末歷經流產的過程,回到家中就發現門前有朋友放了花束,而這位朋友也流產過,還有朋友送巧克力到家中,或是上門拜訪慰問,而好友帕瑪當時用視訊的方式安慰她。她表示,一生中遭遇各種失落,但從流產失落中所獲得的支持卻是如此美麗。

疫情與產後憂鬱

去年,新冠疫情嚴峻,奧森和帕瑪均逢孕事。奧森在疫情期間待產,她當時很緊張,不置可否。她有在家中生下長子的經驗,但她不確定是否要再來一次。當然,她原本計畫在醫院生,那裡有她信任的醫師,但醫院因為疫情關係不安全。在兩難下,她最後還是冒險在醫院裡把孩子生下來。所幸,生產過程一切平安,女兒也很健康。

帕瑪去醫院做產檢,「禁止訪客,候診室一次只能一個人」的告示隨處可見。生產時,只能孤零零的一個人去育嬰室看女兒,不像以前有丈夫陪同,一起興奮開心。在醫院時,她只能視訊老公,感覺很孤立。

除了特殊的疫情生產經歷,兩位作者也分享了許多新手母親會遇到的產後憂鬱症。奧森表示自己生第一個孩子時就出現產後憂鬱的症狀,像是半夜出現一些奇怪的念頭,擔心自己的孩子發生不測,只是她當時並不知道這就是產後憂鬱的症頭,直到跟產後治療師溝通後,方知「這屬正常」。得知自己並非特例,肩頭上的壓力頓時消失。

帕瑪說,她們的新書有一個章節探討了產後憂鬱症,內容包括從發作時該怎麼做,到該求助於誰等等。在書中,她們寫下明顯的症狀和徵兆,讓讀者能邊讀邊點頭如搗蒜,因獲得共鳴而紓緩焦慮。

此外,她們也談到新手父親的產後焦慮症,這部分過去較少人提及,但有極高的統計學數字指出,寶寶出生也會讓父親感到焦慮。不過,身心一體,彼此關連,要撫育新生兒的母親最是辛苦;母親們可能都將面臨睡不著、脹乳、又要努力餵奶等身體不適的挑戰。產後憂鬱和焦慮都是產後經驗,她們的書中會有詳盡的描述。

教養首重同理心

訪談中,奧森和帕瑪也分享她們的教養觀。帕瑪表示,她與奧森有著相仿的教養觀,偏向讓所有的教養事傾向輕鬆有趣。儘管也會對孩子設立各種規範,但她們會把每件教養上遇到的問題當作一種探險,且盡可能理解和同理孩子的行為。

有別於傳統教養方式,她們訴諸一種覺知和柔性的教養方式,多跟孩子溝通,多做情感上的交流,而這樣的教養方式也讓孩子學到同理心,適時給予正面回饋。奧森舉自己的切身經歷為例。

有一次,她跟女兒說自己好緊張,因為要參加一場重要會議。她四歲的女兒聽聞就說,「這樣啊,那你要深呼吸喔,然後吐氣。然後,你要告訴自己,我們要持續前進。」奧森隨即讚賞女兒的建議,並答應會這麼做,沒想到女兒接著說,「真的嗎?其實當那天結束後,你會發現沒什麼大不了喔。」顯然,奧森女兒小小年紀,就深富同理心與哲思了。

誠如奧森女兒的窩心之舉,奧森與帕瑪期許自己的新書也能鼓舞、支持讀者,「我們真的很希望女性朋友能藉由本書傾聽到自己的母職心聲,也從書中得到對自己適用且有益的訊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