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布施 福慧增長之道

星雲大師 |2021.05.02
7173觀看次
字級
說法圖之菩薩坐像/原位於莫高窟第322窟

【星雲大師全集11 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十種幸福之道】 佛說妙慧童女經 9/幸福第二道② 

文/星雲大師


二、沒有輕慢心的布施

接下來的三點,「無輕慢心」、「歡喜而與」、「不希果報」都是在講布施時的心態。

布施是容易的,但要做到不輕視受施者,既無布施的我,亦無受布施的人及所布施的東西,也就是「三輪體空」的境界,那就不容易了。真正的布施,應如《金剛經》所說的「無相布施」,才是最高的境界。

過去出家人會到施主家裡化緣,但是有的施主總是口氣很差地說:「好啦!好啦!這次給你一萬元,下次不要再來了!」事實上,布施不在於錢財的多寡,而在於心意的真誠。布施時,不應以有對無、以富對貧、以上對下,而應以平等心布施,甚至還要感謝對方給我們修福修慧的機會。就如同齋主到寺院打齋,卻還要拜齋的道理一樣,我供養你吃飯,還要感謝你讓我有布施植福的因緣。

一個人要養成尊重他人、恭敬他人的態度,需要靠平時的修身養性來培養。這個社會,往往你好、你大、你富,他就嫉妒你;你愚、你小、你貧,他就看不起你。你行善,他就要批評你不是;你待人慈悲,他就要說你慈悲心不夠,諸如此類的惡習,皆由於輕慢心的造作。所以,吾人要想養成高尚的品德,對於任何人應該謙虛有禮,常說「請」、「謝謝」、「對不起」,並且時時讚美人、鼓勵人。

有一天,奕尚禪師從禪定中出定,恰巧遠處傳來陣陣悠揚的鐘聲,便專注地豎起耳朵聆聽。待鐘聲一停,禪師忍不住召喚侍者,問道:「早晨司鐘的人是誰?」

侍者回答道:「是一個新來參學的沙彌。」

於是,奕尚禪師就要侍者將沙彌叫來。沙彌一到,禪師就問道:「今天早晨你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在司鐘呢?」

沙彌回答:「沒什麼特別的心情,只是為了打鐘而打鐘而已。」

奕尚禪師說:「不見得吧?你在打鐘時,心裡一定念著些什麼?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鐘聲,是非常和諧響亮的,那是正心誠意的人,才敲得出的聲音。」

沙彌想了又想,說道:「報告禪師!其實也沒有刻意念什麼,只是我初出家時,家師時常告誡我,打鐘的時候要想到『鐘即是佛』,必須要虔誠、齋戒,敬鐘如敬佛,用如如的禪心和恭敬禮拜之心來司鐘。」

奕尚禪師聽了沙彌的話,非常滿意,再三提醒:「往後處理事務時,不可以忘記保有今天早上司鐘的禪心。」這位沙彌也就是後來的森田悟由禪師。

森田沙彌雖小,但是司鐘時曉得敬鐘如佛,難怪長大之後,能成為一位大禪師。可見得,凡事帶著尊重,心懷慈悲,視眾生、萬物如佛,則何事不能成?

恭敬是學佛、做人不可或缺的要素,所謂「佛法在恭敬中求」,我們不僅對佛菩薩要心存恭敬,更要有不輕後學的雅量;傲慢自大者,要想獲得佛法寶藏,則困難矣!

三、喜悅的布施

做任何事情,帶著歡喜心很重要。一個人做事不歡喜,敷衍了事,則什麼功德都得不到,反之,做事做得歡喜,歡喜也就是最好的回報,甚至不需要什麼功德了。就好比至聖先師孔子,即便飯疏食、曲肱而枕之,依然享有「樂亦在其中」的歡喜。

歡喜心是一種正面的力量,一個人心裡有滿足,心裡有包容,心裡有智慧,心裡有信仰,就可以製造出歡喜的泉源。甚至歡喜在真誠裡,待人以真、待人以誠,真心誠意就有歡喜;歡喜在相互提攜中,朋友之間照顧提攜,就有歡喜;歡喜在看破解脫裡,看淡世事,接受無常,從憂悲苦惱中解脫出來,就是歡喜。

「歡喜而與」也就是「喜捨」。除了錢財物質的贊助、心靈上的安慰、知識上的傳授、事業上的助緣,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句好話,也都是喜捨的行為。所謂「捨得」,有「捨」,才有「得」。所以,做人處事應有喜捨的性格,如此,不但表示自己富有,也是廣結善緣的良方。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云:「是菩薩摩訶薩若行檀那波羅蜜時,自行布施亦教人布施,讚歎布施功德,歡喜讚歎行布施者,以是布施因緣故得大財富。」也就是說,不但自己歡喜布施,若教他人布施,並歡喜讚歎他布施的功德,自己也會因為這個歡喜讚歎而得到大功德。

佛陀時代,有一位提婆長者,家財萬貫,但每天吃的食物卻十分粗糙,所穿的衣服垢穢不淨,所乘的車騎極為瘦弱,生了重病命終之後,也因為沒有子嗣,所有財產全數充公國庫。當時,波斯匿王對提婆如此的果報遭遇感到十分好奇,就將他這種有財卻不能享用的情況請教佛陀。

佛陀回答說:「因為這位長者生性慳貪,不是捨不得布施,就是布施後,立刻就後悔,今天才有這樣的果報。」

所以,真正的布施,要心生歡喜,要尊敬受施者,不要感到苦惱或為難;喜捨才是福慧增長之道。

四、不求回報的布施

世間的快樂,往往是愛著、貪求的快樂,然而在佛教裡,真正的快樂,則是無著、無求的快樂。以空為樂的人,只想將慈悲歡喜施予人,而不企盼回報,所以,縱使他人不報答,也不會因此耿耿於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人得到一塊美玉,獻給做官的子罕,子罕堅辭不受。那個人以為子罕不識貨,就明白地告訴他:「這是一塊寶玉啊!」

子罕道:「你以玉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美玉,我們都失去了自己的寶貝,不如各守其寶吧!」

貪心是永遠無法滿足的,所謂:「買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七品五品猶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當朝為宰相,又羨稱王作帝時,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世間上的金錢物質是有限量的,而欲望是無窮的。貪欲的人即使再富有,都是富貴的窮人,唯有知足常樂,才是真正富有之人。

誠拙禪師弘法利生時,法緣非常殊勝,每次說法,聽眾都把寺院擠得水洩不通,因此有人建議把講堂擴大重建。

當時,有一位信徒帶了一百兩黃金來送給誠拙禪師,並說明是要捐建講堂的。禪師收下了捐款之後,就要去忙別的事,這位信徒看到禪師沒有任何表示,態度不甚友善地說:「一百兩不是小數目,怎麼禪師拿了款項,連一聲謝字都沒有呢?」

禪師淡然地應道:「我知道了。」

信徒見狀,更加生氣地說:「師父,我可是捐一百兩黃金呀!難道您連聲謝謝都沒有嗎?」

這時,禪師剛好走到殿堂,就停下來說:「你捐錢給佛祖,功德是你自己的;如果你把布施當成一種買賣,我就代替佛祖跟你說聲謝謝,從此你與佛祖,銀貨兩訖。」

我們布施做功德,不要希求人家惦記、回報。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有時候拋卻有所得的心助人,反而收穫更多。

不望果報而做的善事,就是無相布施;為求名利,為求聲譽,為怕墮入惡道,為求自身的健康而行布施,也就是有相布施。「不希果報」是一種最高境界的布施,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布施時沒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當然布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種三輪體空、無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的功德。

爾時,世尊而說偈曰:「應時行施無輕慢,歡喜授與不希求,能於此業常勤修,所生當獲大財位。」

那時,佛陀以詩偈言:「適時布施,不生輕慢;歡喜給人,不求回報,如此精進修行,就會獲得財富地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