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奇緣】 父親的期望

文/洪玉芬 |2021.04.30
1568觀看次
字級

文/洪玉芬

高高的圍牆上端,鐵絲網尖銳的刺,齜牙咧嘴朝向天空,一圈一圈地環繞著。陽光下,燦爛發亮的九重葛,毫無所懼地爬越牆面,穿過重重鐵絲網,屹立於牆上,奮力地綻放最美的姿態。

我坐在靜謐的庭院內,啜飲著最後一口咖啡,大門緩緩開啟,車子駛入。是B,他今早依約前來,將載我至外州,一個以產馬鈴薯聞名的農業州。三百公里的長途,顛簸來回,能否有生意上的斬獲,我並不以為意。面對他的熱心,只覺得該接受他的安排,才不枉他一番美意,至少當作一趟戶外郊遊旅行也好,何況是在這人文風味特殊的非洲大地。

非洲國家,以旅行奈及利亞最頻繁。首都Abuja,雖位於全國地理上的中北部,它非如商業中心的拉哥斯,或是工業重鎮的Kano,始終不是我旅行的首選。但首都重鎮,大官顯要莫不聚集於此,有機會見識開眼界,實屬另一種收穫。這次意外來到Abuja,是在拉哥斯的台灣商品展會上,遇見了B,經不起他一再地邀請,買了機票就來了。

認識B是多年前在台北官方經貿座談會上,因有奈及利亞的共同話題,很快地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離台前,他到我公司拜訪,閒聊這幾天訪台的生活經驗。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為了吃旅遊雜誌報導的鼎泰豐小籠包,他好奇加入排隊行列,排著排著,隨著人龍席地而坐。店家年輕貌美的小姐,溫婉地趨前奉茶致歉。

這是他首次訪台,卻因此而留下台灣的美好印象。他留學日本九年,取得博士學位。九年不算短的時間,使其對日本的生活經驗、工業技術、富而好禮的社會,瞭若指掌。然而,他卻在短短幾日的台灣行,毅然決然把兩位在英國念高中的孿生兒子,送到台灣來,就學於銘傳與文化大學。

他說把孩子送到台灣讀書,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之前,他親自至大陸考察、比較。他說,台灣與日本相較,台灣人情味濃、對待外國人極友善;而台灣與大陸相比,台灣較自由民主,生活便利。他曾是奈及利亞的高官顯要,想必對下一代的教育,自有高瞻遠矚。

兩個年輕人,就在一句中文都不會說的情況下,踏上了台灣,開始了他們的留學之路。從此,我被賦予一個神聖使命,那就是,榮任兩個非洲留學生的「台灣媽媽」。

隔年,心繫孩子的父母來台探望,隱約感覺,當今世代隔閡,中外皆然。於是,特地安排一場兩代對話的餐會,以他父子為主,順邀台灣企業的兩代,齊聚一堂。事隔多年,我仍清楚記得那天年輕人的暢所欲言,有他們的中心思想。台灣年輕人說,他們首次到非洲的震撼,跟刻板印象落差大。從此,他的心被打開了,去了非洲,等同要走遠路的開始。

人心如流動的水,隨著天候、潮汐、風向,流出原來狹仄的水道,流入大海,看見一片寬廣的海面。那晚,眾人的談話,很有這樣的感覺。

上一代生活條件差,千辛萬苦走出自己一條路。往往一廂情願地為下一代做決定、做選擇,總認為那是最好;而下一代成長於衣食無缺的環境,想要走自己路,非關好與壞,重點是自己的選擇。例如:孿生兄弟一開始即選擇了繼續留學英國,而B則認為台灣是他們最佳的學習之地。

轉眼間,兩位孿生兄弟在台灣大學畢業了,繼續進入研究所就讀。我這位台灣媽媽,愧疚於平日對他們疏於照顧,僅能於特殊節慶,約吃飯、聊聊天,略表一點心意。長久下來,他們喜歡台灣,想就地覓職久居,我介紹他們去朋友公司面試,結果還是碰壁。主其事者說,他們不會說中文,在公司與人溝通,除了英文,還是要懂中文。

遠在奈及利亞的父親,幾年後繼續送女兒來台就學,這次學聰明了,不急著她讀大學,先到師大語言中心學中文再說。一個父親,內心深處,總想在有生之年,把最好的一切,給予他的孩子。他期望他的孩子成龍成鳳,但是溫室長大的花朵,儘管移植室外,經過多少的日晒雨淋,還是長不出父母親心目中花朵的模樣。

當孩子漸長,有其獨立的思想。兩代,恰似兩條平行線,若不走向彼此,線畫得再遠、再長,還是無法交集。

B可能遭遇到這樣的難題,時不時傳遞他的想法給我,向我表明,他與孩子之間有man to man的問題,這些溝通非仰仗我不可。他的憂慮,我能理解,也像一面鏡子,反射著我與我的孩子,甚至我周遭朋友,兩代的親子關係。

這次Abuja之旅,B的熱誠,由幫我排滿商談的陣仗,可見一斑。

他的辦公室,一排長桌,擺滿了我公司目錄。受邀上門來的生意人,一個接一個,交談、解說,直讓我應接不暇。霎時,心裡被某種東西塞得滿滿,B並不是我這行的,卻如此幫我?不管最後的成效如何,這分盛情美意,我飛過千山萬水來領受,也足矣。

今年除夕,照例邀他們兄妹與作家陳若曦老師來家裡吃年夜飯。抱著為家人煮一頓可口晚餐心情,早早就進廚房忙碌。水龍頭下翠綠鮮豔的長年菜,爐台上香腴滾熟的紅燒牛腩……想像著一道道料理,帶著創意的翅膀,隨著露台植栽顫動的光影,在忙亂的氣息中,輕盈地飛翔起。

耳畔仍不斷地迴旋起B對我的託付:「妳要告訴他們,畢業後立刻返國,結婚生子創業……」

餐桌上,老中青三代,共九人。年節的歡愉,食物的味蕾,串起笑語如珠不斷,多是異國文化交流。杯觥交錯中,人人漲紅臉,因食物,或是氣氛。我關切他們畢業以後的去向,始終不提遠方父親的叮嚀。一股難以言喻的感覺升起,想要傳遞的信息,似乎不用太多的言語,無盡的話語便在其中了。

那夜,年,倏忽就過了。窗外,路燈如昔,輕輕地照耀四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