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演奏家 袁莎 以琴聲詮釋生命悲歡離合 文/記者張漫子 |2021.04.04 語音朗讀 426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2017年10月,袁莎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舉行的「箏與詩——中國音樂文化之旅」活動上彈奏古箏。圖/新華社2017年10月,袁莎(右2)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舉行的「箏與詩——中國音樂文化之旅」活動上彈奏古箏。圖/新華社演出中的袁莎。圖/新華社 文/記者張漫子古箏演奏家袁莎是中國大陸許多古箏學習者的「啓蒙老師」,不僅學習古箏的第一堂課是跟著她錄製的教學CD入門的,許多古箏名曲也都出自她的CD。她曾經以古箏登上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文藝晚會、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開幕式等高級別舞台,詮釋古箏之美。將中國古箏與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樂器交融的魅力,展現給三十多國觀眾,向世界展示敦厚詩意的中國文化。日前她接受專訪,談到古箏這擁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老樂器,在藝術與哲學之間的交集。東方美學惆悵之美記者:聽說袁老師從六歲開始就已經接觸古箏了,一彈就是幾十年。古箏對您而言意味著什麼?袁莎:最初學習古箏是父母的決定。我父親觀察到我在孩童時期流露出的天分與敏感,決定培養我走上藝術之路。我後來幸運地意識到,自己在逐步印證著父母的決斷。記者:相較於其他的樂器,古箏的特色是什麼?袁莎:古箏的歷史長達二千五百多年,古箏藝術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我一直認為,琴音是寄託複雜細膩心境的最好載體,也是東方美學恰如其分的體現。就我對古箏傳統樂曲的理解與詮釋而言,「惆悵感」是其中蘊含的最富意味的美。在彈奏《出水蓮》(中國十大古箏名曲之一)時,這種「惆悵之美」體現得尤為極致: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揮之不去的惆悵萬端、千迴百轉,詩般的曼妙婉約、欲說還休……飽含著中國文化意境中花未全開月未圓的遺憾與缺陷之美。記者:您曾說過,習琴不在高難,貴在陶冶心境,修身養性,彈琴指下靜清,音意始臻微妙。古箏之美如何滋養您?袁莎:彈琴就是「彈自己」。文學家用文字表達;畫家用畫筆描繪;而我,則在琴聲中詮釋生命的悲歡離合。一曲曲箏音中,滿載著揮之不去的鄉愁……我的家鄉在浙江天台,我從六歲起去上海音樂學院學琴,七歲獨自離家跟著啓蒙老師去四川,九歲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少小離家,四十餘載的艱辛歷程磨練了我的意志,古箏成為我慰藉心靈、寄託情懷最好的途徑。古箏是我的另外一個世界,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音樂裡成就純粹的自我。現實世界中的小我會昇華為琴聲世界中的大我,真摯純粹的音樂所飽含的溫暖與深情不斷滋養豐盈我的心靈。身處在喧囂紛雜的現實世界,卻可以盡情遊走於無窮無盡的音樂意境中,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領略生命的大愛大美。中國音樂美在簡約記者:古箏雖然是擁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樂器,但它真正規範發展、專業化發展是近幾十年的事情。一九九○年代,曾出現一股從娃娃抓起,學習鋼琴、小提琴的風潮。中國音樂思潮也曾遭遇過西方思潮的影響。中國古箏藝術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阻力?袁莎:一九九○年至二○○○年前後的一段時期,中國器樂受到西洋樂、西方藝術理念的影響,開始走向偏於現代風格與理念的道路,忽視了我們中國樂器自身的傳統底蘊與根基。在當時國家級的古箏大賽中,大家幾乎都以偏重技巧性的現代作品訓練及參賽。不過也就是在這段時期,高難的技巧訓練催生了古箏藝術強大的技術積累與進步,古箏的技巧性與專業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我們帶著強大的技術去西方國家進行藝術交流時,西方人感到震驚,他們無法想像中國古箏這樣一件古老的樂器竟然可以演奏與西方樂器技巧難度相當的現代作品,並且與西方的交響樂團、西洋樂器進行高水準的專業合作。他們對中國的演奏家刮目相看,感受到我們的高超技術與專業素質。但是,問題也就出在這兒,我們用強大的技巧取代了古箏傳承千年的深厚傳統底蘊,也失去了這件樂器的根基,丟失了它的精神。記者:應當如何看待民族器樂的傳統,或者說,古箏藝術的傳統如何體現?袁莎:古箏的傳統體現在流傳千年的古曲當中,這也是箏樂文化中大浪淘沙的精髓。中國音樂的美是簡約的,而簡約極難。將單音連成線條,不僅靠指尖,更需要氣韻與功底,這就是中國文化意境中的留白,是一種心靈與哲學之美。東西方的美學觀念是存在極大差異的,我們的發展應當求同存異,古箏藝術蘊含著中國文化千年來深厚的人文美學底蘊,在其強大的技術支撐與專業發展之上,我們當展現古箏藝術的獨特氣質與精神,傳遞出中國文化大道至簡的美學追求。我們年輕一代古箏演奏者,當秉持傳承與發展的理念,在堅守古箏敦厚詩意的氣質精神基礎上,再去探索創新與發展。莊子說,唯道集虛。中國詩詞文章裡都著重這種空中點染、擬虛成實的表現手法,使詩詞意境裡有空間、有蕩漾。字,筆畫愈少,愈難寫;音,譜面愈簡,愈難彈。彈琴五音之趣,半在吟揉,吟揉之妙,全在圓滿。彈琴更高的境界是「慢」和「弱」,而非「快」和「強」。快音強音僅為技術層面,重複訓練即可練就。而慢音弱音,考驗的則是舉重若輕的功底與造詣,於質樸簡約的表象下,是內在的滿懷深情,萬千氣象,是為動中的極靜,靜中的極動,直探生命本源。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領略古箏藝術的意境 傳遞大愛與大美 下一篇文章 【東超科技創辦人】 韓東成 范超 熱門新聞 01【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2【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3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4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5【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06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7【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8【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9【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10PLG冠軍賽 領航猿 VS 勇士5月5日開打2025.05.0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哀傷研究者】李昀鋆與她的小眾研究【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 作者其他文章領略古箏藝術的意境 傳遞大愛與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