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在廊坊市安次區文化館練習古箏。圖/新華社
古箏愛好者在華山西峰演奏。圖/新華社
文/記者張漫子
從學琴開始,我(袁莎)成長的每一步都跟古箏相關,所以我會不由自主地思索古箏背後的人文、歷史,甚至美學與哲學,去探究古箏藝術的精神氣質究竟是什麼。
當我有幸將古箏作為中華文明的名片,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的自信與魅力時,我想,敦厚與詩意,是對其精神氣質最為完美的詮釋。
二○一七年起,我導演並演奏了中國首部箏劇《箏與詩.歸去來兮》。全劇以箏樂為線索,以箏史為脈絡,融合詩詞、演誦、戲劇、交響、舞蹈於一體,藉由不同朝代的古箏經典作品及詩歌的脈絡,梳理了自先秦至當代的中國古箏藝術發展史:《高山流水》(先秦)、《涉江採芙蓉》(東漢)、《春江花月夜》(唐代)、《出水蓮》(宋代)、《牡丹亭》(明代)、《長相思》(清代)、《月亮月光光》(當代)等。跨越千年時光,箏樂在歲月的砥礪中延綿發展,薪火相傳……
年少時期代表學校出國演奏的時候,總是希望以高難度技巧向世人展現我們的強大,其實還是一種不自信,揚短避長,忽略了古箏最大的魅力;之後逐漸意識到古箏自身的優勢,開始以最傳統的古曲來展現我們的民族特質與文化審美;近年來,我帶著古箏站在國家重大外交舞台上的時候,心靈與情感的表達已完全超脫於技術之上。古箏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將極具魅力的、詩意的、敦厚的精神氣質淋灕盡致地展現給世界。琴聲上升到心靈的層面,才真正回歸音樂的本質,即情感。音樂作為橋梁,在世界的舞台上,向全人類傳遞的是大愛與大美。琴聲中,是家國的情懷、宇宙的氣韻與文明的互鑒。音樂應當是超越國界的,超脫於任何技巧與形式的,音樂即情感,是真、善、美的化身,傳遞著愛與美好,使人心向美向善,使世界和諧。這才是彈琴的最高境界與追求,也是音樂藝術的最終意義與價值。
中國觀眾也並非人人都了解古箏的文化與歷史,因此《箏與詩.歸去來兮》以中國古箏音樂的歷史發展脈絡為線索,融入大家熟知的經典詩詞,引導大家在優美的箏樂中,進入中國浩蕩千年的詩樂海洋,進而領略古箏藝術的深遠意境。這個課題我已經做了四年,會一直堅持下去。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