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或許是大家數一數二熟悉的鳥類,牠們普遍出現在農耕地、都會公園之中,嘹亮又急促的「嘰嘰嘰」聲,總能吸引路人好奇的目光。白頭翁、麻雀,和綠繡眼是鳥人口中的「都市三俠」。這樣的稱號,也說明這些鳥兒在台灣都市,就有如老鄰居一般靠近。圖/玉子
文/玉子
白頭翁或許是大家數一數二熟悉的鳥類,牠們普遍出現在農耕地、都會公園之中,嘹亮又急促的「嘰嘰嘰」聲,總能吸引路人好奇的目光。白頭翁、麻雀,和綠繡眼是鳥人口中的「都市三俠」。這樣的稱號,也說明這些鳥兒在台灣都市,就有如老鄰居一般靠近。
除了白頭翁之外,同學們或許也聽過烏頭翁──跟白頭翁不同的是,烏頭翁腦袋瓜兒後面沒有白色羽毛,而嘴巴基部則有一個紅色或橙色的斑點。
白、烏頭翁早年的分布可說是壁壘分明:白頭翁分布在中央山脈以西、恆春以北;烏頭翁則分布在花東地帶與恆春半島。但是近20年來,台灣交通逐漸便利,地理阻隔減小,再加上未經評估的不當放生,使得白頭翁擴散到烏頭翁的地盤,兩方開始有基因汙染*現象,於是就有人觀察到「雜頭翁」了。
身在台灣的同學們,或許會覺得白、烏頭翁只是兩種再普通不過的鳥類。進一步比較牠們的體型、鳴聲、繁殖季、食性以及行為,也沒有特殊分別──唯一的不同便是頭部顏色。很相似卻又不一樣的牠們,在台灣就像是相應的雙胞胎,頭部一黑一白、分布一東一西。
烏頭翁 台灣鵯
但是,如果我們把視野拉遠,從世界的角度認識白、烏頭翁。我們會發現白頭翁的足跡遍及中國大陸、海南島、琉球群島以及台灣。在白頭翁這個物種之中,目前有3到4個亞種是被廣為認可的,跟我們住在一起的白頭翁是台灣的特有亞種。但是烏頭翁可就不一樣啦!牠們除了花東與恆春以外,世界上就再也沒有其他分布了,也因為這樣,有人會稱呼烏頭翁為「台灣鵯」。
白、烏頭翁在許多地方或許十分相像,但以世界的角度觀看,相較之下,我們會發現烏頭翁是多麼珍貴,再這樣下去,基因汙染可能會讓烏頭翁愈來愈少,想著實在非常無奈。玉子還真希望烏頭翁能夠像漫畫一樣,勇敢拒絕跟白頭翁成家呢!
編註:基因汙染泛指該地區的野生動(植)物,受到非預期或不受控
制的入侵種影響,其基因庫由
於雜交行為而產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