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青翠萵苣價千金

文/朱振藩 |2021.03.29
1134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萵苣,現指菊科植物萵苣的莖,由於其形似筍,江南俗稱萵筍。莖用萵苣,根莖發達,植株常見綠色,亦有白色、淡綠色者。肉質細嫩,可以生食,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上說:「脆可生食,亦可蒸為茹。」

它的原產地在地中海沿岸,隋代傳入中國。宋代陶穀在《清異錄》上記載:「咼國使者來漢(指中原),隋人求得菜種,酬之甚厚,故名『千金菜』。」目前有些地方,仍沿用此別名。

這款名貴菜蔬,唐代已經普遍,詩聖杜甫種此,可能不得其法,「旬不甲」,指十天未萌芽。乃邊拆邊嘆道:「君子脫微祿,坎坷不進,猶芝蘭困荊杞。」還寫〈種萵苣〉詩,中有「苣兮蔬之常,隨事藝其子」等句。

宋詩人林洪認為杜甫種萵苣非為果腹,而是有感而作,抒發懷才不遇之情,頗能切中肯綮,將其仕途坎坷,報國無門,內心鬱悶之心境,完全體現在詩句中。

風行大江南北的萵苣,亦能上邀天眷,獲得帝王品享,有不得而為者,亦有特別愛者。前者出自宋代筆記《清波雜志》,指出宋太祖趙匡胤不得志時,曾去卓奄和尚菜園偷食萵苣,和尚見其相貌不凡,於是慨然相贈,等到稱帝之後,在原地修建「普安道院」,此事甚有意思。後者相傳乾隆在丁已年間下江南時,御舟泊於建康(今南京),上謂萵筍甚好,地方官獻兩籃,以供御膳之需。從此之後,萵苣身價十倍,一時成為珍品。

關於萵苣食法,春季剛上市時,清甜鮮美,最宜生食。切片、切絲、切條,經淡味調和,清新爽口,稍加辛辣,也別具風味,既可作主料,亦能作配料,除了可用於拌、熗等法,又可作成熱菜,素炒、汆湯均佳,還可和葷料同烹,味道都很鮮美。如製成醃菜、醬菜、泡菜,無不膾炙人口,其全素的名菜甚多,有「椒油拌萵苣」、「麻辣萵苣」等,後者尤為人所稱道。

最早的萵苣菜,可溯及南宋,出自《山家清供》,有個美麗名字,稱之為「脆琅玕」。

琅玕亦作瑯玕,本指一種玉石,後亦用來形容竹之青翠,遂成為翠竹的別稱。此製法為:「萵苣去葉、皮,寸切,瀹以沸湯,搗薑,鹽、糖、熟油、醋拌,漬之」,食之「頗甘脆」。家母之法略同,但不搗薑為汁,我體質甚燥,自小便愛食。

川菜中的「酸辣萵苣」,也挺對我胃口,這一道涼拌菜,是把萵苣切片,用鹽先抓一下,除去多餘水分,接著以紅辣椒絲、薑絲炸鍋,兌少許湯,再加糖、醋、辣油做成辣汁,澆淋萵苣片上。並將碗扣之,燜十多分鐘,俟進味即成。其酸辣開胃,且誘人食欲,真欲罷不能。此外,以芥末拌萵苣,其嗆辣滋味,亦甚受歡迎。

將萵苣莖切片,再切成細絲,與春筍絲同炒,實為家常美味,也能切成小片,是另一個味兒。清代食家袁枚,亦甚愛吃萵苣,在其曠世名著《隨園食單》中,指出:「食萵苣有二法:新醬者鬆脆可愛,或醃之為脯,切片食甚鮮。然必以淡為貴,鹹則味惡矣。」喜其清新滋味,應文士之同好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