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嶠人物萬象】 錢歌川〈入台記〉(下)

文/黃議震 |2021.03.17
5237觀看次
字級

文/黃議震
戰爭無情、生命無常,令返國後的錢歌川無限感慨。其中,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的離世,對錢歌川往後人生影響甚鉅,更令錢歌川不勝悼惜。
昔日,錢歌川赴英深造前,供職於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知其出國求學資斧不足,便予錢歌川「一年休假,薪俸照支」(註一),另外還加給了一筆不小的路費資助錢歌川圓夢。抵英後,錢歌川「在英國看到那些大書店的經營,一心只在期待著一旦伯鴻先生(即陸費逵)的壯志得酬,我也得追隨這位出版界的先輩,參加那種盛舉,豈不是人生一件快事。」(同註一)
一九四一年,陸費逵於香港因病離世,讓錢歌川重回出版業之夢破碎。
錢歌川赴英前,便將昔日發表在中華書局發行的《新中華》雜誌上,暢遊故都的小品集成《北平夜話》,後又陸續出版《詹詹集》、《流外集》、《觀海集》、《偷閒絮語》、《巴山隨筆》。雖然,錢歌川諸多大陸時期的作品多寫苦難,卻為大時代留下真實寫照,也讓錢歌川的散文內涵更臻豐富、成熟。
二次大戰結束前,曾負笈日本的錢歌川與昔日留日的台灣同學聊起台灣景色後,便興起戰爭結束後來台工作的想法,沒想到戰後的一九四五年冬,陳儀電召錢歌川赴台,錢歌川計畫辭去教育部工作來台,「不意那時友人朱世明將軍發表駐日代表團的團長,外交部要我去替他主持祕書處……我因為公誼私情,只得婉謝了台灣的邀約,和謝南光兄等人一同飛到東京去了。」(註二)
關於陳儀電召錢歌川赴台之因,除了錢歌川與陳儀皆有留日背景外,錢歌川亦是陳儀接收台灣所需的知日人士,然而陳儀邀約之事未果,原委錢歌川自陳,陳儀「並未指明職務,使我無從考慮,如果指定是文教方面的事,也許我早就接受了。」(同註二)
後來錢歌川從東京回到南京後,雖想來台工作,但時機已失,一時又不想再為人作嫁,遂動念歸園田居、閉戶讀書,「於是寫信給正在西湖準備營宅的豐子愷兄,托他為我順便找房子。他回信歡迎我去結鄰終老,願把他住宅旁邊的半畝隙地,讓我造房子。」(同註二)此時,台灣大學校長陸志鴻卻函電交馳,邀請任職於教育部的錢歌川赴台大主持文學院。
對於陸志鴻所請,教育部應予駁回,教育部次長杭立武並拍了一通電報予陸志鴻,僅六字:「任務重,不能離。」(同註二)不准錢歌川此番異動,於是錢歌川來台良機又成泡影。
事後,錢歌川得知即便教育部准許調動,其未必能順利赴台上任,因當時台大之院長人事需台灣行政長官公署同意才能聘任,當台大提出聘任錢歌川為台大文學院院長時,長官公署表示不大歡迎,理由是從前陳儀電召之際,錢歌川未能應命(同註二)。
不久,此事竟峰迴路轉,一九四七年春,錢歌川終於獲聘,出任台灣大學文學院創院院長。
錢歌川旋即自上海搭乘招商局的貨船海黔號,歷四十四小時後,在雨天中漸近基隆港,「在海上遠遠的望見台灣,就和長江中的小孤山一樣,一堆翠玉,聳在眼前……最初那位葡萄牙人見此而驚奇,稱為美麗之島,我們在三百餘年以後來看,還是和他有同樣的感覺。」(同註二)
「對於這個美麗的小島,只覺得相見恨晚,在到處干戈擾攘的時候,能有這樣一塊清靜的地方息影讀書尤其難得……我愛台灣,雖則經了許多周折,我終於到了台灣,這是一件可慰的事,所以我在這裡要把入台的始末記述出來。」(同註二)於是,錢歌川的〈入台記〉,於斯而生。

註一:中國現代文學館編《錢歌川代表作》,華夏出版社(北京),一九九九年十月初版。
註二:錢歌川著《游絲集》之〈入台記〉,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一年八月初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