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領袖峰會十二日登場,表面上聚焦新冠疫情與氣候變遷,骨子裡則是想結盟應對中國大陸挑戰。當中釋出的訊號有實有虛,唯拜登政府對中戰略卻已呼之欲出,或將主導未來世局走向。
「四方安全對話」由於與美國印太戰略相互呼應,有人冀望能成為抗中的「迷你北約」,這當然是言過其實。且不說今日美中競爭格局不同於昔日的美俄對抗,日本﹑印度﹑澳洲等三國雖然都和中方有摩擦,但都無意升高衝突,遑論直接對抗。所以Quad峰會只能先從四國共識的議題展開,以免治絲益棼。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政府把籌組中的「民主國家高科技聯盟」納入「四方安全對話」,並且關注全球疫苗短缺問題,還將聯手構建稀土供應鏈,這些明顯是衝著大陸的疫苗外交與稀土壟斷而來。其中最具有深遠影響的,則是「科技民主聯盟」的建立,因其背後還涉及制度與意識形態之爭,並可能使未來全球科技發展一分為二。
誠如歐盟執委會副主席維斯塔格指出,美中對抗真正的意涵其實是制度的競爭,又與科技競賽緊密相連。科技在制度競爭中至關重要,因為「它是威權政體運作的核心」。維斯塔格代表歐洲愈來愈多對大陸模式抱持警惕的勢力,長久以來歐洲相信經濟繁榮能夠帶來更多自由,但大陸的模式顯示「自由市場」與「不自由公民」的組合也行得通,而且愈來愈具備擴張性。
若拜登的「科技民主聯盟」成形,就意味著美國的亞洲戰略核心,將轉向半導體、人工智能和下一代通訊網絡等高科技領域,並將聯合十二個「科技民主國家」對抗大陸等「科技獨裁國家」。從近日美國對華為實施更嚴格制裁,擴大限制企業供應華為5G品項,已可看出端倪。
另一方面,大陸在今年全國人大通過「十四五規畫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重心完全著重於科技自主與創新。十四五規畫是大陸第一個在美國科技封鎖下的經濟規畫,北京當局誓言要突破「卡脖子」難關,儘管挑戰很大,只要稍有進境,未來全球科技極可能出現壁壘分明的雙重規格與標準。
除此之外,據外媒報導,在Quad峰會結束後,美中外交高層將在阿拉斯加首府安克拉治會晤。這是拜登政府上任後,美方第一次與中方會談,白宮發言人特別強調「是在美國領土上,以及在我們與亞洲、歐洲盟友磋商後進行」,顯示美國拉攏盟友對付大陸的戰略布局,已經逐步在落實中。
目前中方只能以「靜」來對應美國的「動」,因北京明年二月要舉辦冬奧,秋天召開中共二十大,在在需要穩定的國際環境,以免影響習近平的第三個任期。前此北京曾試圖藉中歐投資協定及RCEP的簽訂,疏離美國與其歐亞盟友的關係,但從歐盟即將針對新疆問題表態,成為六四後歐盟首度以侵犯人權為由制裁大陸,加上「科技民主聯盟」的萌生,北京終將發現,拜登領導下的美國,仍是以自己的利益優先,比川普還難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