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三月十日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將對與歐盟有貿易往來的國家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主要瞄準能源密集度高的產業,如電力、鋼鐵、水泥、紙、玻璃、煉油、肥料、化學品等,碳關稅最快二○二三年開徵。歐盟是台灣第四大出口市場,以歐盟為主要出口市場的企業要注意了,如果不朝低碳產品發展,將會被課徵碳關稅。
為引導產業朝向低碳經濟,歐洲議會十日以四百四十四票支持,七十票反對,一百八十一票棄權,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針對進口商品的碳含量課徵碳關稅。這項制度主要平衡歐盟製造業之間的競爭,如果廠商把工廠轉移到歐盟以外的國家生產,可能造成碳洩漏,最後進口到歐盟會被課徵碳關稅。
台灣在減碳方面,落後國際太多。立法院十多位跨黨派立委二月底宣示將推動《氣候變遷法》立法,由行政院成立「氣候會報」,統籌監督各部門減碳工作,建立碳定價制度,以達成二○五○年碳中和的目標。
洪申翰等人提出《氣候變遷法》草案,將二○五○年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入法,規畫在行政院下設立「氣候會報」,由行政院長擔任召集人,將氣候政策列為國家總體政策,施行碳定價制度,讓汙染者付費,引導企業朝向低碳經濟轉型。
全球有一百多個國家宣示於二○五○年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包括英、美、歐盟、日、韓等。跨國企業如蘋果公司宣布在二○三○年達成淨零碳排,比《巴黎協定》的目標提早二十年。微軟更積極,宣布在二○三○年達成負碳排。
亞馬遜等逾三十一家企業簽署氣候承諾,預計二○四○年達成淨零碳排,比《巴黎協定》提前十年。這些跨國企業為了達成減碳的目標,也嚴格要求旗下供應鏈廠商減碳,台灣廠商主要做代工,若不積極減碳,未來就打不進品牌供應鏈。
依《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台灣訂定在二○五○年減碳目標,比二○○五年減少百分之五十,這樣的目標落後國際一大截。歐盟預定在二○二三年開徵碳關稅,台灣產業若不積極減碳,產品無法出口到歐洲,必流失大筆訂單。
以往許多企業負責人認為,減碳可能增加大幅成本。而在國際新一波減碳風潮下,企業若不努力減碳,不僅產品訂單可能流失,出口到歐洲會被課徵碳關稅,這些高碳排的產品不符合市場需求,不僅害人也害己。
台大風險中心統計,台灣前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以製造業為主,政府應將各種減碳政策工具整合,取消對化石燃料的補貼,推動能源稅或碳稅,把外部成本內部化,讓高碳排、高汙染產業付出應負擔的成本。此外,把新增稅費收入用來補貼低碳轉型過程中受到衝擊或損失的低收入弱勢者。
台灣要跟上國際減碳趨勢,應加速完成《氣候變遷法》的立法,建立明確的減碳機制,鼓勵企業減碳,至於高碳排產業則必須付出該付的成本,更可能全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