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臨逾半世紀以來最嚴重乾旱,各地水庫蓄水量創歷史新低,影響農業、工業與民生用水;全球車用晶片大缺貨,全賴台積電等晶圓廠趕工,如今科學園區的缺水危機,極受國際關切。
經濟部長王美花提出鑿井取水,遭各界批評,正本清源除開源外,應確實檢討水價,以價制量,鼓勵全民珍惜水資源,開發廢水再利用,降低漏水率。
氣候變遷使得極端氣候頻率增加,台灣去年沒有颱風來襲,降雨量偏低,面臨五十七年以來最嚴重乾旱。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經濟部與水利署去年就做各方面準備,包括前瞻建設投入海水淡化、水庫清淤。農田水利署委託鎮瀾宮舉行祈雨法會,透過祈雨法會雖可安定民心;但要真正解決缺水危機,政府必須有具體作為。
經濟部盤點全台水井網絡,有一百六十口水井加入供水行列,每天可以供水三十四萬噸。但科學園區鑿井取水並不可行,因為科學園區開發環評限制不能鑿井取水,可見經濟部提出這項方案之前,未實際了解現況。
台灣年平均降雨量為二千五百公釐,為世界平均值的二點六倍,與全球一百八十六個國家相比,名列前茅。不過,台灣人口密度高,人均雨量僅世界平均值的五分之一,為世界第十九個缺水國家。據水利署水情資料,台灣年總用水量占降雨量不到二成,大多數的雨水流入大海,顯見在用水管理方面,有極大改善空間。
台灣的水價在國際上相對偏低,自來水公司無力改善水資源管理與維修工程,也缺乏誘因鼓勵企業開發廢水再利用的技術與產業;台灣每年漏掉的水量相當於一座曾文水庫的蓄水量,更是問題所在。
以台灣自來水公司為例,水價每度平均九元,而每度水開發成本為二十五元,政府以低於成本的水價供應,形同由納稅人補貼用水大戶,不僅不合理,也造成浪費。缺水的時候,水價長期偏低的後遺症完全顯現,而台灣自來水公司的水價已逾二十七年未調整,主管機關沒有能力向民眾說明合理的水價。
以色列位處沙漠地帶,一年降雨量不到台灣的三分之一,但以色列把危機變轉機,研發最先進的滴灌技術,在沙漠中開發綠洲,發展精緻農業;以色列成立水利局,把水價提高四成,告訴農民、居民,用水必須支付實際價格,政府興建基礎建設把乾淨的水送到家戶,不是免費的;興建汙水處理廠、海水淡化廠等,也不是免費的。透過以價制量方式,消費者用水量馬上減少百分之十六。
台灣面臨嚴重的乾旱,對國人是一大震撼教育。極端氣候愈來愈頻繁,不要以為乾旱只是短期現象,未來可能頻率增加。要解決缺水問題,如果要靠鑿井取水,正顯示決策者目光短淺,無能解決問題。必須研擬抗旱的戰略,學學以色列,研發各種節水、防漏的技術,把廢水當作可用的寶貴資源,充分利用;要讓水價反映真實成本。